彭万兵 | 石鼓水文站:长江第一湾的守望者

稿件来源:上游局 发布时间:2025-09-23 作者:彭万兵 打印

编者按:9月15日至17日,长江委党组书记、主任廖志伟一行赴云南省丽江市、迪庆藏族自治州调研金沙江保护治理开发工作。期间赴上游局石鼓水文站看望慰问基层一线职工并调研指导工作,强调要加快构建现代化雨水情监测预报体系,强化全要素、全量程、全过程在线监测,筑牢雨水情监测预报“三道防线”,不断提升现代化水文测报能力。上游局党委书记、局长彭万兵在石鼓水文站口头和书面汇报了有关工作情况。现将相关内容刊发长江上游水文网,供大家学习交流。


石鼓水文站 | 长江第一湾的守望者

云南省玉龙县石鼓镇,金沙江在此陡然转折,形成一个壮观的“U”形大弯——这便是闻名遐迩的“长江第一湾”。这里地处金沙江河谷,风光秀美、物产丰饶,素有“高原小江南”之美誉。

长江第一湾_副本.jpg

长江第一湾壮丽风景

横断山脉间,金沙江水奔流不息。石鼓水文站坐落于云南省丽江市玉龙县石鼓镇长江第一湾。该站始建于1939年2月,是长江上游金沙江干流上的重要水文监测站点,它不仅是长江水文监测的“哨兵”,持续记录母亲河的生命脉动和长江第一湾的水文变迁,更是一部鲜活的地方史志,承载着西南边疆从抗战后方到生态屏障的历史变迁,融汇了抗日战争、红军长征等重大历史事件的红色记忆、民族智慧与科技进步的深厚内涵,见证中国水利事业从传统迈向现代化的辉煌历程,成为长江水文不可或缺的文化瑰宝。

一、站址变迁与历史沿革

1. 设立背景与初期发展

石鼓水文站最初作为水位站,1939年2月由前中央水工试验所设立。抗战时期,国民政府为开发西南水运,保障战时物资运输,推进金沙江航道查勘与水文监测体系建设。

2. 机构变迁与功能升级

1942年,该站转隶金沙江工程处;1948年11月,因故暂停观测,其时主管机关为长江水利工程局。

1950年1月,石鼓水文站恢复观测,由长委会岷江工务所主管,1951年改隶西南水利部。

1953年5月,站址上迁约2千米,并由水位站升级为水文站,主管机关变更为云南省农林厅水利局。

1956年,改隶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1989年更名长江水利委员会)。该站逐步发展为中央报汛站和金沙江中游关键控制站,承担防洪预警与水资源调度等重要职责。

2004年,实现微机测流。

2005年,引入北斗卫星自动报汛系统,同年10月新建办公楼与雨量场,工作条件显著改善。

2018年,参与金沙江白格堰塞湖溃决洪水应急监测。

2021年,完成环境及设施改造,呈现现代化水文站新貌。“十四五”期间,依据水利部雨水情监测预报“三道防线”要求,持续推进水文现代化建设,测报能力与技术水准显著提升。

二、地理环境与特色

石鼓水文站位于云南省玉龙县石鼓镇上游约3千米处的金沙江右岸大同村,地处“长江第一湾”上半段。

石鼓镇因一鼓形似汉白玉石碑得名。该碑现存于镇内石鼓亭,直径150厘米、厚50厘米,为明嘉靖年间(1561年)丽江世袭土知府木高所立,碑文记载其与吐蕃武装两次交战的事迹。

上世纪90年代石鼓水文站.jpg

上世纪90年代的石鼓水文站

该站高程约1800米,距下游虎跳峡约50千米。周边主要为纳西族聚居区,民间流传“山连云岭几千叠、家住长江第一湾”,当地居民对此深感自豪。

上世纪80年代前后,从原重庆水文总站(现上游局)出发,乘坐火车经贵阳到昆明,大约需要2天时间,再换乘汽车经大理、丽江等地到石鼓水文站,共需5天左右时间。1985年成立原金沙江水文水资源勘测队(现攀枝花分局),从攀枝花乘坐汽车,经丽江等地到石鼓水文站,大约需要3天左右时间。现在,从攀枝花分局驾车经永胜、丽江等地,大约4小时可到石鼓站,全程高速。

上世纪90年代测井.png

上世纪90年代的石鼓水文站测井

三、红色印记与历史文化

石鼓镇是红军长征的重要地标。1936年4月,贺龙、任弼时、肖克率领红二方面军,在本站下游300米处的木瓜寨渡口抢渡金沙江,成功突破国民党围堵。解放后,该渡口立碑纪念,被列为云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长征精神的重要象征。在石鼓碑后方高坡上,建有高8.1米的长征渡口纪念碑,庄严肃穆。碑前牌楼内设红军渡江纪念室,陈列红二方面军长征过云南的相关文物。

红军的渡江壮歌与水文工作者的坚守精神,共同镌刻于这座历经八十余年风雨的水文站之中。建站过程中,不乏曾支援红军渡江的当地民众参与,形成了“测水护江”与“红色基因”相融合的文化传统。纳西族老人王绅曾在渡江期间为红军带路、担任翻译,后于1939年参与石鼓站建设,并协助兴建奔子栏、金江街等水文站,1999年逝世,享年104岁。

四、水文与地域文化融合

1. 茶马古道遗存

石鼓镇历来是滇藏交通要道,大同村至今留存古驿道遗迹。历史上马帮常依据水文数据判断通航条件,形成“水文服务商贸”的独特传统。

2. 纳西族生态智慧

纳西民间谚语如“桃花汛到,木筏先行”,体现对金沙江水文的深刻认知。水文站与村民长期合作开展洪水预警,践行人水和谐理念。

五、科技与创新

技术革新历程:石鼓水文站从1950年代人工测流、算盘计算,到21世纪无人机监测、北斗卫星传输,见证了中国水文现代化进程。上世纪90年代测井、2005年自动雨量计、2022年侧扫雷达测流等设备,成为水利科技发展的实物见证。

六、监测任务与技术发展

石鼓水文站现为国家基本水文站、中央报汛站,监测项目涵盖水位、流量、水温、降水、单样含沙量、悬移质输沙率、颗粒分析、地下水位及水温等。测验河段位于“长江第一湾”顺直段,集水面积21.4万平方千米。左岸岩壁陡峭,右岸沙质河床稳定,下游300米处石坝形成低水控制断面。历史最高水位1827.83米(2005年),多年平均蒸发量1127.5毫米。

该站流量、泥沙测验精度为一类,同时作为长江流域水环境监测基本站点,积累了大量珍贵水文数据:

2005年8月12日,出现建站最高水位1827.83米;

2018年11月15日,出现最大流量8380立方米/秒;

2021年2月2日,出最小流量209立方米/秒。

技术方面:该站2004年实现微机测流,告别手工制表;2005年7月1日起,水位、雨量实现自记及北斗卫星自动报汛。目前已实现水位、流量、水温、降水、蒸发、地下水水位及水温等要素的实时在线监测。

2022年,该站成功应用侧扫雷达在线测流,实现流量全变幅、全量程在线监测。石鼓站未来正逐步实现“空天地水工”智能感知体系,在线测沙技术亦处于比测试验阶段。

七、难忘岁月

上世纪80年代,石鼓水文站一般有12名职工。食品是计划供应,每人每月供应3斤肉票,5天供应一次。水文站职工常是夜间两点去排队,有时不能买到,想改善伙食就得再等5天。由于石鼓镇较为平坦,警戒水位较低,发生洪水时,县里和镇里的领导就会到水文站了解水情,人们也喜欢围到水尺旁看水位。时间久了,大家都知道水文站工作的重要性,常常主动支持配合,买肉也就不再困难。那时水文测验使用木船,5个人一组轮班,一次流量精测往往需要7个多小时。当时水文站还配备手枪,站长持枪上岗。

1998年,长江发生全流域大洪水,金沙江大部分河段维持中高水位。7月12日至9月10日,石鼓水文站水位连续超警戒51天,连续超保证水位8天,石鼓镇部分居民房屋被淹。全站5名职工昼夜坚守岗位,连续开展水文监测,其中三人是20多岁的小伙子、两人50岁左右。进出水文站的公路被淹,生活用品紧缺,后来只能以洋芋作为主食充饥,大家齐心协力克服各种困难,圆满完成大洪水的监测工作。

白格堰塞湖洪水.jpg

白格堰塞湖溃决洪水中的石鼓水文站测井

2018年金沙江“11.3”白格堰塞湖险情发生后,按照长江委水文局部署,上游局迅速派出7个应急监测组,在堰塞湖上下游700多千米江段,布设8个应急监测站点。堰塞湖溃决,下游部分站点发生万年一遇洪水,石鼓站是最下游的基本站监测点。上游局10余名应急监测人员,在石鼓站做了7天紧张忙碌的大量准备,包括制定应急监测方案、实战演练各种监测方式、分析研判可能出现的险情、紧急转移全站设备物资等,严阵以待大洪水。大家的心情在不安、紧张、焦虑中不停转换,但始终坚定意志和决心,如一把拉满的弓箭,蓄势待发。11月14日21时35分,石鼓水文站水位开始明显上涨。15日8时40分出现洪峰,水位超警戒3.97米、超保证1.97米。9时40分,洪水开始缓退。石鼓站监测组全体人员昼夜坚守,克服漂浮物多、夜测能见度低等困难,连续测报10多个小时,完整收集各项水文要素,成功把好白格堰塞湖洪水监测最后一道大关,标志着上游局应对金沙江“11.3”白格堰塞湖险情水文应急监测任务圆满完成。

八、荣誉表彰与精神传承

荣誉表彰:1999年获长江委水文局“先进集体”;2000年获长江委水文局“文明单位”称号;2004年获长江委水文局“优秀报汛站”称号。2016年与2019年,获上游局岸缆站成果质量全优一等奖,其余年份成果质量均评定为全优。

精神传承:建站八十余年来,一代代水文工作者坚守奉献。自上世纪60年代起,涂善超、左成勋、郑安东、和志銮、王正清、李星林、王丽川、邹费祥、梅同单、胡卫东、杨义华、吴君朴、刘明等历任站长,带领站员扎根长江第一湾,履职尽责当好防汛“尖兵”和“耳目”,成功应对白格堰塞湖险情等多次急难险重任务,是上游局基层一线水文职工,践行“忠诚、干净、担当,科学、求实、创新”新时代水利精神的生动缩影和真实写照。

九、历史贡献、地位与作用

1. 防洪减灾

多次准确监测金沙江洪水,如2005年“8·12”洪峰、2018年白格堰塞湖溃决洪水,为长江上游、三峡库区防汛等提供了重要依据。

2. 工程支撑

为金沙江梯级水电站、滇中引水等重大工程提供水文设计与论证依据,服务国家水网建设与“西电东送”战略。

3. 水安全保障

作为长江流域水库群防洪联合调度和水资源、水生态调度的关键节点站,为水资源保护、水环境修复与水生态保护提供重要观测依据。

4. 科研价值

地处金沙江中游干热河谷主沙区及典型降雨-融雪产汇流区,其监测数据广泛应用于上游泥沙输移、气候变化对径流影响等研究,支撑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与基金课题,为长江流域开发、保护、利用提供了重要科研成果支撑。

石鼓水文站(2022年拍摄).jpg

石鼓水文站新貌(2022年摄)

十、现状与未来

石鼓水文站同时还是长江流域水环境监测站点,2023年入选“万里长江行”重点调研站点。当地政府将其纳入“长江第一湾”红色旅游线路,通过展板与实物陈列向公众开放,成为科普教育与文化传承的窗口。

“十五五”期间,石鼓站将进一步健全雨水情监测预报“三道防线”的监测预报体系建设,随着远程自动监测设施的投产应用,将积极推进水文信息化、数字化与智慧化建设,以数智赋能提升水文服务的精准性、时效性与功能性,努力在新时代为长江水旱灾害防御、国家水安全等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责任编辑:党群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