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前人的“百科全书”,即前人各种知识、经验和智慧的总汇。历史是从昨天走到今天再走向明天,历史的联系是不可能割断的,人们总是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向前发展的。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峡山坝起,铸就大国重器;华章闪耀,辉映金沙江水。五年前,乌东德水电站首批机组成功投产发电,这座彰显中国水能资源富集的标志性工程,如同一座钢铁浇筑的绿色丰碑,在金沙江下游的高山峡谷间巍然矗立。乌东德库区承载着厚重的共产党党史:九十年前,红军长征途经库区的龙街、皎平渡、洪门渡渡口,巧渡金沙江。这一行动不仅是一次精妙的战略转移,更是一段光辉的历史壮举,为中国革命掀开了崭新的一页。五十五年前,成昆铁路建成通车,它从乌东德库区的攀枝花延伸至龙街,沿着金沙江蜿蜒向前,被誉为“象征20世纪人类征服自然的三大奇迹之一”。这条铁路是中国铁路建设史上的壮丽篇章,更是无数建设者用生命铸就的不朽丰碑。
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自乌东德水电站设计、建设到运行,上游水文河道勘测人始终牢记初心使命,坚守岗位,科学开展水文泥沙监测,为水电站的建设运行贡献了专业力量。
——2004年,上游水文人首次踏入乌东德,吹响了挺进这片热土的冲锋号角。时任宜宾水文水资源勘测队副队长张强同志(后任攀枝花分局局长,现已退休)撰写的《回首乌东德》长篇通讯,见证和记录了上游水文人这段难以忘怀、不可磨灭的印记。
——2013年,乌东德库区控制测量与断面测量工作展开,上游局投入3个作业组。其中平面控制组连续奋战62天,高程控制组连续奋战74天,为后续水文泥沙观测分析打下了坚实基础。
——2020年,乌东德库区蓄水本底地形测量启动。上游局派出4个组投入大规模野外作业,连续测量62天,收集了宝贵的库区本底地形资料。
——2025年,为持续推进库区水文泥沙观测高质量发展,上游局承担了金沙江下游四库控制点埋设、高程控制测量、平面控制测量等工作。作业队伍三进三出,持续奋战83天。
此外,2016年汛后、2020年汛后、2021年汛前与汛后,2022至2024年汛后,上游局连续开展了金沙江下游大型水电站库区固定断面及床沙测量。从2004到2025的21年间,上游水文人在金沙江留下的足迹,虽已被风浪冲刷,但一幕幕艰苦卓绝的野外测量场景仍历历在目,仿佛就发生在昨日。一路走来,凝聚的艰苦奋斗、顽强拼搏、团结奉献,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精神与血脉,早已融入上游水文每个河道勘测人身心之中。
测区开展革命传统教育
今年6至7月份开展的乌东德库区平面控制测量,金沙江龙街、皎平渡、洪门渡三个渡口,正是当年红军长征的路线。测量组特地组织队员前往皎平渡渡江纪念碑,开展了一次深刻的革命传统教育。回溯历史,1935年5月2日,军委下令干部团3营为先遣营,5连为先遣连,在红军总参谋长刘伯承的指挥下抢占皎平渡口。5月3日夜,先遣连在连长肖应棠的带领下奔袭皎平渡口,先控制了南岸渡口,还俘获了北岸过江打探情况的敌船一只。在船工张朝寿等人的协助下,他们从水边捞起一只破损木船,简单维修后共得到2只木船。当时探子已不见踪影,肖应棠命令三排在南岸掩护,自己亲率一排和二排,在张朝寿等人的引领下悄悄过江。敌人的哨兵误认他们是回来的探子,毫无防备,红军发动突然袭击,一举歼灭北岸民团与厘金卡之敌,智取厘金卡,成功控制了渡口南北两岸。
徒手搬开山体落石
90多年过去了。当年炮火纷飞的战场,成了新时代繁荣富强的水电热土。如今的河道测量工作,配备了轻快的冲锋舟,远比长征渡江条件优越。鲜明的对比,让测量队员不禁想起了艰难往事:道路被山上落石阻断时,大家徒手修路;80后党员石光带队测量冲锋舟被撞破了,他顾不上吃饭睡觉,直到修好才放心;测量仪器对中整平的反向误差超出范围,他会手持螺丝刀小心翼翼地调试,直到完全符合误差标准,还耐心教导年轻职工调校技巧,让他们既会使用又能维修测量仪器。在他身上,能看到当年红军维修木船的影子,长征精神的在他身上看得到点点滴滴的影子,也默默激励着大家克服一切困难、奋勇向前。每当测船穿行于皎平渡,“金沙水拍云崖暖”几个大字便映入眼帘,那一刻,仿佛皎平渡的风都染上了“红色”,吹拂着每一位测量队员,为他们加油鼓劲。长征精神始终鼓舞着测量队员,而队员们也在传承与发扬着这种宝贵的精神。
五千年岁月流转,风云变幻不停;八万里河川绵延,历经沧海桑田。成昆铁路穿越西南干热峡谷金沙江,呼啸向前,云水为之回响。作为中国第一条完全自主设计和建造的铁路干线,成昆铁路在技术领域实现了多项重大突破,曾创下18项中国铁路之最,如今依旧发挥着重要作用,堪称人类铁路建设史上的奇迹。工程建设期间,建设者们攻克了无数技术难题,克服了恶劣自然条件的限制,为国家交通发展立下汗马功劳。这条铁路的建成,不仅改善了当地的交通状况,更成为中国铁路建设史上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工程,其建设历程充满艰辛与挑战,彰显了那个特殊历史时期中国人民的奋斗精神。
测区的历史印记:成昆铁路
如今,河道勘测的冲锋舟马达声,在金沙江峡谷回荡,仿佛在向当年成昆铁路的建设者们讲述着,新时代有这样一群可爱的河道勘测人,正继承和发扬着他们战山斗水、不怕困难、前赴后继、百折不挠的精神。为成昆铁路建设牺牲的两千多名烈士和先辈们,看到如今大好河山和繁荣盛世,他们应该感到无比欣慰。乌东德水库的每一滴水,也将如这条铁路一样,延绵不断地给人民带来福泽和福祉。
天未亮,测量队员在住地自己动手做早饭
每当测量队员于山崖间架站观测,冲锋舟行驶高峡平湖时,总会想起铁道建设者们。当年,他们在艰苦的条件下,用简陋的测量仪器,以汗水和鲜血丈量每一个数据,铸就了坚固的桥梁隧道。如今,测量环境改善,仪器更为先进,大家更应精准收集每一个数据,严守质量关。那些看不见的山体滑坡、摸不着的山坡裂线,凝聚着无数铁路建设者的鲜血,也浸满当时水文地质勘探者的汗水。据悉,修建成昆铁路每500米就有一位同志牺牲,许多家庭失去了顶梁柱,许多孩子失去了父母。现在条件好了,“安全第一”的意识深植每个人心中,发展绝不能以牺牲生命为代价。但先辈和前辈们不畏艰难的精神,激励着新时代上游水文河道勘队员,奋勇攀登更陡峭的高山,到最困难的地方开展工作,为服务国之重器贡献技术力量。过去有铁道兵,如今有水文兵,测量队员定会好好传承和发扬这种精神。测量组负责人、党员冯国正注重发挥集体力量,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利用早晚饭时间与大家沟通,总结前段工作,谋划后续任务,凝聚精神和力量,带领大家推动这次测量突破了一道道难关。他一边带队作业,还抽出时间研读红军长征巧渡金沙江的历史和毛主席当时的一些语录,不时与大家分享一些长征故事,坚定了队员战胜测量困难的信心,增强了顽强拼搏的力量。
毛主席曾说:“什么叫工作,工作就是斗争。那些地方有困难、有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我们是为着解决困难去工作、去斗争的。越是困难的地方越是要去,这才是好同志。”测量组有5名90后青年,面对山高路陡、难以攀爬的测点,主动要求前往架设站点。胥洪川、丁涛两位90后青年,在参与外业工作的同时,还主动兼职承担内业工作。白天在野外高强度爬坡上坎,晚上回来挑灯夜战,提取数据、整理表格、导出照片,常常忙碌至深夜。乌东德库区控制测量共690点,包括重复架站,每天约测量40点,数据提取、基线处理、闭合差精度分析,40张记录纸收集、整理、检查,以及80张照片收集、命名、整理等工作十分琐碎繁重。但他们毫无怨言,尽职尽责地完成所有内业工作。00后青年张晋乔不甘落后,不惧烈日晒黑灼伤皮肤,敬业精神扎根全身,付诸实际行动。驾驶员黄志强,大家热情称他为“强哥”,还有1年就要退休了,从2004年以来共6次参与乌东德库区大型河道测量,对于河道地形、沿江风土人情等十分熟悉,为高效开展测量发挥了“导航”作用。为增强平面控制测量图形强度,需要增设GPS观测点,在确保安全驾驶的前提下,他冒着烈日主动负责查看设备状态和更换电池。90后驾驶员李健,驾车到达目的地后,放下方向盘就能扛起测量设备,并利用空闲时间参与GNSS平面测量。
红军长征和成昆铁路,是测量队员现场最生动的精神教科书
在长年累月实战中,测量队员已把安全生产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河道地势陡峭,容易发生落石,测量间隙大家自然而然选择地质稳定区、缓坡区等安全区域等待。冲锋舟靠岸时,等船停稳并经船长示意后再上下船,以防重心过高导致失稳落水。上岸前观察好攀爬路线,若附近有坍塌、地质松散区域,则远离或绕行通过。遇到不同水位级,部分测点攀爬风险较高或雨季道路受阻时,果断放弃该点测量,待后期蓄水位较高时再补测。水利安全生产风险管控“六项机制”查找、预判、预警、防范、处置、责任,贯穿作业全过程,安全生产理念已深入人心,不再是被动的“要我安全”,而是主动的“我要安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
20多年来,乌东德库区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上游水文河道勘测人在这里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足迹、难以忘怀的故事。今天,测量的人员、设备、环境虽有变化,但不变的是大家始终铭记历史、感怀当下,不断从党的百年奋斗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从上游水文干事创业中总结经验、传承精神。展望未来,河道勘测健儿们坚持用党的思想和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敢于在困难中战山斗水,不断谱写河道勘测事业新篇章,努力为上游水文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