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青春赴江河 ——参加溪洛渡库区河道勘测有感

稿件来源:万州分局 发布时间:2025-10-09 作者:刘贸 编辑:肖羽 打印

水利,兴利除弊。治水者,乃以人力挽天灾于既发,以智慧防患于未然。一坝一闸,皆系民生。

毕业后,从课堂走进川江,我第一次近距离接触和服务水利工程。烈日灼背,仪器沉重,每一步测量都需精准无误;团队默契配合,扛设备、攀岩壁,数据背后是重重考验,防洪灌溉、发电供水,皆系于此。我们当以精诚守护江河,不误使命与担当。

近期,我跟随河道勘测中心队员们参加了溪洛渡库区平面控制测量。见识了曾经的蜀道之难、云贵高原之高,以及金沙江修桥筑路建坝的来之不易。炎热的天气、灼烧的太阳、烟尘中我们背着仪器、拿着脚架,爬上陡峭的山坡。阴晴不定的雨水,时常让我们爬一米滑半米,再加上蚊虫的叮咬、石头和植被划伤等风险,勘测项目并非我从前想象的那么容易。每一次攀爬都是对意志的考验,每一份数据都承载着责任与信念。但正是在这样的磨砺中,我逐渐读懂了风雨无阻的坚守,不是为了征服自然,而是学会与之和谐共处与顺势而为。

在测量中,不少路人停下车,问我是干什么的。当我说是长江水文工作者的那一刻,带着满满的自信与自豪,当地老乡也热情主动为我们提供一些测量帮助。他们用朴实真诚的笑容和言语,赞许着我们的辛勤付出,也在期待着库区更加美好的明天和幸福的生活。

起初,面对地图上数不清的点位图在河网蜿蜒,我会深感完成任务的遥遥无期和无力感,让我有些怀疑自己能否坚持下去?但当我一次次在晨雾中架起全站仪,对准下一个控制点时,忽然明白:治水如育人,皆是润物无声的长跑,不要总是盯着总体任务的繁重,而是专注于脚下的每一步前行,把大目标拆分成一段小目标、一条小支流,莫问前程,只管埋头躬身去爬、去干、去测好每一个点位。当我走完溪洛渡库区,完成平面控制测量的那一刻,回头望去,才发现“轻舟已过万重山”。我们以汗水为针,GPS为丝,在溪洛渡库区编织了密密麻麻的平面控制“蛛网”。那些曾让我喘不过气的陡坡、险滩、暴雨,终化作电脑图纸上清晰的点位坐标,去接力下一场河道勘测的拼搏与担当。

积极乐观向上,没有抱怨,团队氛围融洽,以及河道勘测队员们历来“多鼓励、少批评”,让我们在紧张艰难工作时苦中寻乐。我相信,没有团队乐观精神,而是一直抱怨辛苦、艰难的话,工作不会有今天的进展和成绩。前辈们争先选择更危险、更艰难的测点,把较容易的点位留给我们年轻人。我们看在眼里,感动在心中,他们用行动教会我们什么是担当与传承。

我深刻记得,我第一次背着仪器上坎爬坡时,是带队的金奇组长坚持走在前面探路,默默为我挡开荆棘,在碎石中为我踏出平稳的踩脚点,教会我怎么上上下下才是安全路线。那一刻,我懂得了什么是示范和引领。烈日中的背影,比任何教诲都更加有力。在许多点位的上山路中,我总能找到一些若隐若现的足迹,一开始以为是兽道,但每次顺着它就能精准找到点位,我才明白那是前辈们用双脚丈量出的路,是岁月沉淀下的无声指引。那些足迹深浅不一,却始终指向最安全、最便捷的路径,像一种沉默的传承,在山风中低语:我们走过,所以你不必慌张。于是我们也不甘示弱,主动背着更重的设备,爬向最陡的山脊、最险的沟壑。当每一位队员都在为他人考虑时,团队的凝聚力让我们不再是个体的拼凑,而是一支可以彼此托付的队伍。我渐渐明白,所谓传承,不只是技术的传帮,更是精神的延续。

“不要在最好的年纪选择了安逸”,河道勘测中心主任工程师冯国正在一次测量会议讲的这句话,让我印象深刻。我想,无论时间过了多久,回想这段难忘的勘测经历,为江河与水利奉献青春,绝不会后悔曾迎风而立。

责任编辑:党群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