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浩:竞赛之路 其路修远

稿件来源:水环境监测分析室 发布时间:2019-07-17 作者:徐浩 打印

今年的长江经济带全国水质技能竞赛已经落下帷幕。我们长江委代表队获得了团体第一名,还在前五名中一举夺得三个席位。对于个人而言,虽未捧得个人奖杯,却也为本次集体所取得的辉煌成绩贡献了一份小小力量。接下来分享一下这次水质技能竞赛的经历,让更多的人了解、关心和支持水环境监测工作。

 

团队载誉归来

一、从懵懂上路到如影随形——我的参赛经历

我十年前毕业于化学专业,从那一刻起,就与水环境监测结下了不解之缘。真正接触到技能竞赛是在2013年委里举办的水质技能竞赛,只是当时准备不足,基础薄弱,惨遭各路“大神”碾压。当时本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通过一步步向大家学习,我逐渐开始了解竞赛,以竞赛促技能、以磨练促提升,踏上了漫漫竞赛之路。

进入长江水文这个大家庭以来,不算这次,我前后陆续参与过大小5次水质竞赛,其中比较大型的有2次,最高拿过委里二等奖,其它的比赛也都只是大赛的一些热身赛,或大或小也都拿了奖。每一次比赛结束后身心俱疲,信誓坦坦再也不会参赛,而到下一次比赛之前,我又会蠢蠢欲动,技能竞赛的魅力就是如此。凭借着对竞赛的挚爱和坚持,我有幸得以加入到今年的水质竞赛团队。

二、精挑细选 强将精兵——我们的优秀团队

这次遴选出来的6名选手,既包含有多次参赛经验的罗春艳、彭恋、何涛、左新宇等人,他们都有丰富的参赛经验,也包含有后起之秀汪梦琪,拥有强劲的技术实力。罗春艳是2011年水文局水质技术比武的第一名,后面又参加了每一次水质技术比武,是选手中的“大姐大”。彭恋在2013年和2019年长江委水质技能竞赛中两次夺冠,并以理论见长。何涛是2016年长江委水质技能竞赛的第一名,以“理论大咖”和操作平稳著称。左新宇在2016年长江委水质技能竞赛中名列第二,综合实力极为突出。汪梦琪在2019年长江委水质技能竞赛中斩获第二名,且摘得氨氮和高锰酸盐指数两个单项第一,具有很强的实操和应变能力。对比他们,我则相对平庸一点。因为经过层层选拔,6名选手的个人能力和整体实力非常突出,基本能够代表我们长江水文和长江委的水质监测尖端水平。

水文局上下各级领导对这次竞赛高度重视,并成立了竞赛教练组,由水环境处汪金成处长担任领队和教练组组长。教练组长负责前期训练和后期竞赛期间的各种日程安排,并成立了理论组、氨氮组、高锰酸盐指数组、采样组、后勤保障组等多个专门教练团队。其中理论教练组包含了水环境处的赵起超、钱宝等两位博士,以及荆江局杨朝云和长江口局李保等两位常年在生产一线从事水质监测并具有丰富分析经验的主任,氨氮教练组包含了上游局水环境监测分析室兰峰主任和长江口局李保副主任,高锰酸盐指数教练组是中游局谢卫民主任,采样教练组是下游局李志亮主任,后勤保障组是水文局工会刘黎明副主席、荆江局杨朝云主任和长江口局李保副主任。期间水文局徐剑秋副局长以及各勘测局领导多次到训练现场给选手打气鼓劲,在训练后期具有多次大赛带队经验的机关党委常务副书记蒋纯,也带病坚持加入到这个团队中来。整个选手队伍的士气,一直持续高涨。

 

我们的竞赛团队

在团队中,因为相识已久,无论是教练还是选手,彼此性格与能力都很了解,配合很默契。虽然训练和比赛中难免会有意见不一致的时候,但争论完大家还能向着共同的方向努力。每次思路走偏时,他们几句话就能把我拉回来,最重要的是我们每个人都是彻底的完美主义者,做事力求尽善尽美,这一点在比赛中尤为重要。集结号再次响起,团队云集景从,马上开启了我们的练兵之路。

三、“魔鬼”训练 厉兵秣马——我们的“大练兵”

由于6名队员都来自水文局,所以统一由水文局水环境处和工会一起负责赛前的训练和准备工作。赛前训练从611到比赛开始前一天,一共持续了24天。在这些日子里,我们6名选手和背后的教练团队,辗转荆州与太仓浏河,针对每一个竞赛项目,夜以继日地进行了大量魔鬼式训练,为竞赛做好了充足的准备。

1、理论

这次竞赛指定了11本参考资料,内容涵盖了法律法规、标准规范、考核题库,范围比较大。实际上,因为每次竞赛的理论出题人来自天南海北,结合出题人自身的工作领域、擅长范围和偏爱的出题方式,每次竞赛试题的出发点和侧重点往往都会有很大的不同,甚至连题型都可能不一样,题目可能来自于某条法律文本的规定、某手册中的一句话、某个技术规范的一条注解,甚至某个分析项目中使用的试剂等等,导致每次理论的复习方向非常发散,实际要求掌握的内容会更多,所以单纯地死记硬背题库,已经远远达不到竞赛的要求。

理论占总成绩比重的30%,是重头戏。根据以往的参赛经验,我们的教练团队给我们提供了系统化的理论知识培训和日常监测中可能会遇到的专业理论知识,丰富了我们的见闻,大力提升了我们的理论知识水平。同时教练组还积极搜集网上的相关试题集、各大知名高校各相关专业的测试试卷等,并请从事水质监测的专家和同仁,按照各自的领域和对参考资料不同的理解方式,为我们提供了很多份模拟试卷,让我们能够了解不同的题型、问题切入点以及答题方式,对各式各样的题目能够达到了然于胸,即便是遇到偏题怪题也能做到处惊不变。就这样,通过题海战术的训练模式,以广撒网、有目的、找弱项、强专项的原则,对大家进行深入强化训练,从而为我们队伍理论考试的平稳发挥、为团队夺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高锰酸盐指数项目

高锰酸盐指数项目重点考察的是选手对于滴定这个基本操作项目的熟悉程度。滴定操作是化学分析中的一个基础操作,步骤看似简单,其实对选手的规范操作、对环境的一致性要求都非常的高。高锰酸盐指数是将水样中加入一定量的氧化性物质,然后放入沸水浴中加热30分钟,再取出滴定。这个项目对温度和时间的要求非常的苛刻,温度多一度少一度、时间多一秒少一秒,都会使结果不平行甚至出现天壤之别,比如沸水浴的温度要求必须在98以上,加入草酸钠试剂的温度必须低于90,滴定时温度必须控制在60~80范围内,水浴加热时间必须严格控制在30分钟等等。

在训练中期,教练组强调严格按照规范操作,比如说加液步骤必须采用滴定管完成等。这和我们平时的操作习惯(采用移液管直接加入)有很大的不同,这些类似关键性的步骤的改变,导致我们必须对整个实验流程进行重新设计,重新熟悉实验过程。然而面对新的规则,教练团队与大家仔细分析,进行大量的实验,终于摸索出一套几近完美的实验流程。最后经过大赛的检验,在其他大多数选手85分钟才能完成的分析测试步骤,我们队伍基本上在72分钟就能完成,节约出来的这十多分钟给我们留足了充分的时间,从而可以不慌不忙地进行后续计算和数据复核,避免了忙中出错导致严重扣分。

3、氨氮项目

区别于滴定操作,氨氮项目则重点考察的是选手对于比色法操作的熟悉程度。比色法是化学分析中的又一个基础操作,要求选手在规定时间内能够准确地配置标准曲线,进行盲样和实际水样的制备以及上机检测。这次氨氮项目采用的是纳氏试剂分光光度法进行检测,这个方法要求对每一步加入的试剂量都要非常准确,否则0.01mL的误差就可能导致结果飞出参考范围。

同时,竞赛要求对实际水样必须进行絮凝操作,同时还增加了空白水样的絮凝操作,随着检测技术的革新,絮凝操作在我们的日常的分析生产工作中已经较少采用,而这两个步骤的加入需要耗费将近20分钟的时间,对本来就不充裕的考试时间提出了又一个严峻的考验。面对这种情况,氨氮项目的教练组和大家一起通过查询资料,又做了大量的实验,从而摸索出了一套操作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既能最大地缩短操作时间不打乱原来的实验流程,又能保证絮凝的效果不影响结果的准确性。

4、现场采样项目

区别于以往的竞赛,将现场采样项目加入到竞赛中我们还是第一次遇到。很明显地,我们对于这个项目,面临着经验不足,考点和扣分点不熟悉,操作不熟练等一系列问题。

采样组教练李志亮主任做事仔细谨慎。他针对每一名选手的特点,设计符合各自操作习惯的准备和操作流程,并同时为大家选取和准备相应的采样器具。对采样过程中出现的每一个不规范动作都不厌其烦地进行提醒和纠正,比如采样器的润洗必须包含不常用到的乳胶管位置、采集石油类水样必须荡开水面油膜、测定溶解氧要牵引探头保持移动状态、加入保存剂之前再三复核试剂名称等。他的提醒让我们每个人都熟悉了竞赛考试的每一个得分点和扣分点,牢记了每个易出错的动作和步骤,为我们的采样的规范操作立下了汗马功劳。考试期间,我们6名选手的每次规范操作,都赢得了裁判和其他选手们赞许的目光,裁判巡视组甚至多次让现场负责拍摄的工作人员,尽可能多地拍摄我们的规范操作照片,在竞赛中进行图片直播和流传。

每天理论和三个实作项目连轴转,忙碌的训练从吃完早饭开始一直要持续到深夜十一二点,开水浴锅、做高锰酸盐指数的滴定,开仪器、做氨氮的配置,然后抽空去练一把采样,再有闲暇就多看一本书多背一道题,就连睡觉前都要再看一条评审条款。每一个过程和步骤都是争分夺秒,生怕浪费了丁点时间,吃饭如同打仗一般,走路都带着风声,整个人如同开足了马力的机器,恨不得透支每一分力气,完全不知疲倦地保持时刻运转。

 

专心训练

连续的训练,让我们几乎进入了“魔怔”状态,吃饭前要拿筷子示范一遍吸量管的移液动作,喝汤之前要把勺子用汤润洗三遍,喝水时瓶子的标签要向着掌心方向,所有小东西外包装都顺手装进衣服口袋带走,这些化学分析里的常见规范操作,已经深深融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了。

23天所经历的这些磨炼,激发起我们一往无前的决心。我们做好了充足地准备,以热烈饱满的精神状态,踏上了那条披荆斩棘的冲锋之路。

四、“沙场喋血”大浪淘沙——我们的冲锋之路

竞赛按计划如期举行。先进行理论测验,然后按抽签顺序进行各项目的实际操作。

在开幕式完毕后马上就开始了理论测验。总体上来说,这次理论的试题较为偏基础而且难度偏简单,我虽是化学专业出生,在理论方面感觉也没有占到太大的优势。2个小时的考试时间里,我按照先易后难的答题方式,并在完成所有题目后又进行了多次认真核算和检查,基本达到了会做的题不丢分,不会的题争取拿分的目标。

因为抽签的原因,我抽到了93号,所在的分组因为要第一批进行氨氮项目的考核,被戏称为“死亡之组”。氨氮项目本身的时间要求非常紧凑,在没有失误的前提下一般在85~88分钟左右完成。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我肩负着摸清考核盲样范围、实际水样浓度、絮凝条件、裁判扣分尺度、现场操作要点和其它注意事项的重任。因为不知道样品的浓度范围,所以我只好将标准曲线从最小做到了最大,水样的絮凝条件又在现场重新摸索了一次,这些多耗用的时间,使得考试时的流程比平时训练时慢了将近5分钟。然而我还是顶住了压力,在耗时8948秒,距离考试结束仅剩12秒的时间,我终于完成了氨氮项目的考核,如期上交了我的考试结果。走出考场后,我第一时间将我取得的考试结果与同伴们分享,帮助他们按照所得的值重新对曲线的配置预设好浓度范围,并告诉他们一些刚刚搜集到的信息情报和注意事项,让他们能够从容面对这个项目。由于在未知浓度的情况下为了涵盖较大的范围值,我将标准系列的浓度范围设置较宽,最后导致自己的结果值出现偏差,也算是一点小小的遗憾吧。蒋纯在当天晚间的小结会上,说我打响的第一炮非常重要,从比赛结果来看,其他同伴都在盲样分析中将浓度测定准确,说明我的投入和付出还是很有成效的。

接下来第二天上午进行的是现场采样操作。因为通过了第一个项目,后面整个人都得以完全得放松下来,同时采样操作实际上没有准确度要求,通过前期的大量训练,在上场时已经完全卸下了最初的急迫感和压力感,整个过程完成得非常轻松。标签书写仅耗时12分钟,取样操作基本按部就班没有出现任何波澜,按照规范地操作一路进行,在最后的石油类水样采集中,克服了以前打不准的心理障碍,两个水样都十分完美地一次性打到瓶肩位置,连裁判都不由得说了一句:“你是我监考中第一个一次打准两个石油样的人。”期间总裁判长和裁判巡视组一直在旁边观看,而我并没有因此紧张,我按照自己的流程,把自己的操作“秀”给他们,心中还着实高兴了一会儿。采样操作在52分钟完成,比预期时间还提前了约5分钟。

在下午进行了高锰酸盐指数的考核。高锰酸盐指数本身操作步骤较为繁琐,而我所在的考试工位水浴锅和滴定区域距离较远,这就要求我必须同时兼顾两个地方的操作,再加之每个选手都在赶时间,行走都非常地匆忙,还要特别注意每次在去水浴锅中取出样品途中不能被途中路过的其他选手和裁判撞到。得益于平时的严格训练,这次高锰酸盐指数的滴定操作完成得相当顺利,比平时训练时还提前了六分钟完成。

 

移液操作

五、细节、总结和服务——期间的三大亮点

1.“吹毛求疵”的细节掌控

因为本次竞赛总体要求就是又快又准,对时间和准确度要求都特别严格,一旦出现超时就会被终止比赛,结果不准确也会被严重扣分,所以要求选手对每一步都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规范性操作。对此,选手和教练组是绞尽了脑汁,对每一个步骤都分解到位,对每一个细节都是“吹毛求疵”的态度。移液管取下时必须要用滤纸擦拭管尖部位、所有润洗必须3次、移取过程必须绝对垂直、移液完毕要停靠10秒、容量瓶检漏15秒、滴定管10秒后读数、30秒判断终点、高锰酸盐指数第一个空白必须在18分钟时放入、空白间隔8分钟、硝酸是准确加入2.50mL、盐酸化学式是大写C不是小写c等等。通过对各个细节的准确把握,使我们在竞赛实作中一路如鱼得水、势如破竹。

2.建立每日例会讨论制度

训练期间,当每天的三个实作项目都练完之后,大家都会集中在一起,交流当天自己在实验过程中的心得体会、遇到的偶然情况和应对技巧,教练组也会加以分析评价。讲的人很详细,听得人很认真,只要能够对步骤进度加快哪怕一秒钟,能对结果准确度增加万分之一,大家都以一丝不苟、真诚坦然的态度,去推动每一个人的进步。

在竞赛期间的那几天,这个例会制度在我们的竞赛过程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每个项目盲样范围是多少、实际水样浓度多大、絮凝条件怎么把握、哪里的操作步骤容易被扣分、现场操作有哪些要点和哪里需要特别注意、什么地方可以采用什么技巧等等一系列问题,都在例会上提出,给每一个人以提醒和警示,这个例会制度,使我们每个人都能在比赛中提前了解将要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让我们的应对更加规范和从容。

 

每天的例会讨论

3.成立一对一的“奶妈”系统

一对一“奶妈”系统的提出,是蒋纯书记在赛前一次例会上提出来的。顾名思义,奶妈就是喂奶的妈,这里的奶,指的是专业的理论知识、操作的注意事项、每天的日程安排、饮食住宿的节点等选手提出的一切要求。简言之,奶妈就是保姆,就是教练组中的各位主任放下身份对选手提供各种服务。服务是全面而多项的,包括并不限于训练累了肩膀酸,奶妈按摩走起;下午考试中午需要休息,奶妈保证选手的休息时间并安排好最合理的行程;选手精神困了,随身就有巧克力红牛咖啡任选;衣服破了,立马拿出针线包;竞赛中全程视频关注选手,只要需要就会第一时间出现等等。配置一个“奶妈”专职服务一个选手,想尽一切办法让选手能以最充足的精力专心应对竞赛考试。

六、得失坦然 前路修远——我的心得体会

沉舟侧畔千帆过。纵然还有一丝的不甘和遗憾,但我对这次的成绩还是基本满意的,特别是荣获了团体第一的殊荣。参加了这么多次水质技能竞赛,最吸引我的一点是通过各种强化训练,在短时间内把自己的潜力发挥到极致的体验。在竞赛的过程中我仿佛找回了自己,思维活跃,敢想敢做,这才是年轻的我们应该有的样子。

这次颁奖会上见到很多水质监测行业真正的“大牛”,听完竞赛的总结报告后更加明确自身不足,面对问题我在思维方式上仍有局限,特别是氨氮项目上仍需继续练习。

水质竞赛教会我坚持。回想起2013年第一次参赛没有获奖时,我很难过,想过放弃,但还好我坚持下来,期间用实力证明了自己。比赛过程中要坚持,努力很久的训练很有可能没有结果,烂熟于心的规则可能因为裁判组的集体讨论而发生改变,这时可能距离终点已经很接近了。行百里者半九十,只有坚持做下去才会成功。正式比赛的那几天,压力很大,身心俱疲,但还是要坚持,因为坚持会换来意想不到的好结果,这痛苦的三天将会成为我们一生的美好回忆。如果还有机会,我将继续迎难而上,去争取下一次的成功。

水质竞赛让我懂得了团队协作。一个好汉三个帮,任何个人的成绩背后都凝聚着一个团队的支持与付出。让一个人走得快的是个人能力,但要想走得远,那就必须要依靠团队的力量。自己也随时愿意为整个团队奉献出自己的利益。

水质竞赛让我明白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化学是我的老本行,我有一定的基础,也很感兴趣,学得比较认真。日常生产中积累的一些无心插柳的知识储备,在这次竞赛中居然也用到了,为我们换来了不错的成绩。

水质竞赛让我学会了感恩。感恩一同奋斗的“战友”们,感恩长江委、水文局、上游局,感恩家人、同事、朋友,感恩所有在背后默默付出的人,也感谢当初那个没有放弃的自己。

技能竞赛,终生受益。竞赛之路,其路修远矣!

 

责任编辑:党群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