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语”近人》是央视于2018年10月8日首播的百家讲坛特别篇。这十二集从多个方面表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人民、对文化、对历史、对社会、对治国、对天下的认识和观点。
第一集:一枝一叶总关情。着眼于细小着眼于人民,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历民之事,毫末必去。对百姓有利的事再小也一定要办,对百姓有害的事再小也要禁止。以习总书记年轻时在陕北梁家河生活学习经历为切入点,以要做一些为老百姓办好事的工作为理念,修建了陕西省第一座沼气池,后又为老乡陆续修建了42个沼气池,为当地老乡的照明做饭等生活上的小事排忧解难。看似小问题,实则是为老乡们办实事解决大问题。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为老乡们办的实事之一写照。这也让我联想到单位最近参加的几次救灾抢险监测中,在无情的天灾面前,挑起责任担当,为排险做实事,发挥水文服务社会的作用。希望下次能救灾中,我能有幸参加。
第二集:治国有常民为本。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之道,并强调仁政,仁政的思想也成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优秀基因。在习总书记的治国理政思想中,对于传统的仁政思想,有很多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王杰教授将中华传统文化与十八大的内容相结合,并由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总结出三个要点:重民生、兴民德、得民心。2012年12月29日马上就要元旦时,习总书记驱车300多公里,来到了河北省阜平县考察扶贫开发工作的落实情况,连夜听取了省市县的工作汇报,第二天一大早就去农户家走访核实,关切着百姓的民生问题。
第三集:国无德不兴。以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为论点,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习总书记2014年5月4日在北京大学和师生座谈会上,引用了“四维不张,国乃灭亡。”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当时的核心价值观就是礼义廉耻。而当代的核心价值观就是在于立德,并通过崇徳、明德、修德三个维度,通俗易懂地讲明习总书记关于“立德”的论述。后以李保国为例子,讲述李保国把论文写在太行山大地上,把成果留在农民的家里。带领太行山人民走上致富新路,并被习总书记赞誉为“太行山上的新愚公”,从而使大家对于如何立德和道德模范有了新的认识。
第四集:国之本在家。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一个人德行的成长是要从小培养的,而家庭是最基础的土壤。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德行的成长,家庭也是最基本的细胞。本集集中阐释习总书记和家风有关的思想,选取了习总书记在2018年春节团拜会中讲到“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和常引用到的“爱子,教之以义方”、“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等典故来切入主题。鼓励大家向焦裕禄、谷文昌、杨善洲等人学习,并把实现家庭梦融入民族梦中,把好的家风代代传下去。
第五集:报得三春晖。本集开场引用了我们中国人常说一句老话:“百善孝为先”。为什么如此强调孝的重要性呢?因为在中国的文化当中,这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一种天性。所以今天新时代我们仍然讲孝道。习总书记在大力地倡导孝老爱亲的思想观念。所以本集节目就以孝道为主题,通过解读习总书记一系列相关论述当中的用典来深入地领会和学习新时代的孝老爱亲、尊老敬老的论述。习总书记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引用:“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用这首诗引出了本集的主题,更以习总书记年轻时的七年知青岁月为例,讲述了其母亲为习总书记缝制了一个针线包,并在上面绣了“娘的心”三个红色大字。母亲把这种最深沉的、最无私的爱,编织在了一针一线中,融注在了细细密密的针头线尾中,与本集的主题相互辉映。
第六集:只留清气满乾坤。“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习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闭幕讲话当中,引用了这两句诗。总书记引用这两句诗,以诗言志,彰显的是一个大党、一个大国的自信气质,传递的是苦干、实干的务实精神,同时也对新时期我们中国共产党人严以修身提出了一个更高的标准。党员干部加强道德修养,重要的是自觉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老老实实向人民群众学习,时时处处见贤思齐,以严格标准加强自律,接受他律。以李万君为实例,讲述了他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了不平凡的辉煌业绩,被称为“高铁焊接大师”,并被评为2016年“感动中国”人物。他把每一件产品都当成工艺品,艺术品。这就是一种工匠精神,体现了一个共产党员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锤炼党性,严以修身的座右铭,值得我们每一名党员为之努力学习。
第七集:绝知此事要躬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本期节目的主题是笃行、实干。笃行、实干,就是坚持不懈、扎扎实实地去实践和完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这个历史任务,光荣而艰巨,需要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不懈地为之共同努力,所以说“行胜于言”、“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奋斗是艰辛的,奋斗是曲折的,奋斗是长期的,但奋斗者是幸福的!后以两位劳动模范蔡凤辉、王建清为例,他们讲述了自己在劳动中是如何用自己的干劲、闯劲、钻劲,并鼓舞更多的人,从而强调“行胜于言”。
第八集:腹有诗书气自华。本集的主题就是学习,习总书记非常重视学习,也非常重视学习型政党和学习型社会的建设。学习是解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构成的“金钥匙”,也是解读习总书记个人魅力的最好观测角度。学习是习总书记一直倡导并身体力行的重要习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读书学习,总的来说涵盖三个方面的大问题,为何学?学什么和怎么学?后以梁家河村民王宪平为见证人,讲述了当时作为梁家河知青的习总书记是怎么工作、劳动、读书三不误的,不仅自己学习,还自发在扫盲班帮助当地村民扫盲,提高文化水平。这种爱学习的身体力行还影响了许多后生,让他们知道学习的重要性并爱上学习。
第九集:恶竹应须斩万竿。党的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从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高度,大力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我们的党风、政风、干部作风、社会风气都为之一变。关于反腐倡廉,习总书记有很多重要的论述,本集的主题就是“廉政”。我们通过解读习总书记重要论述当中的一些用典,来深入地学习、领会新时代的廉政思想和正风肃纪、反腐倡廉的坚定决心,以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一条标本兼治的路径展开。并以30年前福建宁德的政府官员违纪违规占地建房这一歪风为例。当地群众都苦不堪言,也对此事失去希望,但就在1989年事情出现了转机。时任宁德地委书记不久的习近平同志,顶着压力拍案而起说:“占地盖房的干部确实不少,而对广大干部而言他们是少数,对于全区200多万群众来说,他们更是少数。”并明确表示就从当天起全部冻结在建干部私房,立刻开始全面清查整顿。后来还得到《办好一件事,赢得万人心》称赞。表明反腐在习总书记心中的位置。
第十集:天下之治在人才。“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在中国古代浩如烟海的经史典籍当中,像这样的讲人才的经典句子有很多很多,而它们讲的都是同一个道理,人才是治国的基础,是事业成败的关键。关于人才,习总书记有很多重要的论述,在这些论述当中也有很多精彩的用典。我们通过解读总书记的这些用典,来深刻地领会他的人才观。中共中央党校王杰教授和北京师范大学康震教授分别从今时与往日的故事中讲述了德与才的关系,勉励我们新一代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
第十一集:咬定青山不放松。理想信念教育始终是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的工作,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本集节目围绕“信念”这一主题展开,通过解读习总书记在系列重要讲话和报告中引用的古代典籍,阐释习总书记关于理想信念的思想内涵。并以黄旭华院士为例,讲述作为一名共产党人的思想信念:“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我们作为新时代的水文行业党员,也应该传承前辈的这种信念。
第十二集:天下为公行大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中国贡献给世界的、非常具有中国智慧的全球治理方案,它承继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于“天下”的思想精髓,同时又进行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本期节目以“天下”为主题,从习总书记曾引用过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等典故,阐释习总书记的外交思想,让我们在浩如烟海的传统文化中深入的学习总书记的历史观、国际观。让传承几千年的优秀文化赋予我们文化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道路自信。
通过这十二集的特别节目,我深刻理解了作为一名年轻党员应该抓紧时间学习,这不仅仅是学习水文知识,更应该沉下心来多读读中国的传统经典文化。习总书记能在各类重要讲话引经据典,这就充分说明了他对这些典籍的熟悉,这也和他爱学习爱读书密不可分。习总书记能在那个艰苦的年代白天上山干活,晚上继续看书学习。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大好年代,更应该抓紧时间学习、思考和实践,以德为先,不断提高修养,坚定正确信念,走好人生每一步,不浪费宝贵的光阴。
(备注:文中主要表述引用剧情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