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经典:为“四个水文”尽绵薄之力

稿件来源:攀枝花分局 发布时间:2018-04-04 作者:丁涛 打印

编者按:近日,长江水文微信公众号(cjswgzh)特别推送王俊局长《张强老哥》和已退休的攀枝花分局原局长张强《回首乌东德》几篇文章,回忆长江水文创业之初的峥嵘岁月,坚定发展信心,继续艰苦奋斗,走好创业新征程。重温经典作品,上游局职工深受感动,积极撰写心得体会,表达敬意和励志,要向先进模范看齐,立足岗位,扎实工作,积极服务“四个水文”新发展。现刊发攀枝花分局丁涛心得体会:为“四个水文”尽绵薄之力。

看到长江水文微信公众号重温《回首乌东德》经典之作,不由得静下心来慢慢品味这篇感人肺腑的文章,去寻味那艰苦奋斗的气息。这篇文章作者是攀枝花分局原局长张强,也不由得回想起张局在工作中像老师,生活中像家长的点点滴滴。这篇文章不仅记录了当时河道勘测的艰苦场景,而且涉及到当地风土人情以及人与人之间的那种真诚纯洁的友谊。对于我们青年职工来说,是一篇很好的励志教材、学习教材和身边教材。

我工作在攀枝花分局,有幸在20174月去过一次乌东德。当时给人感觉就是,由山体里面那些错综复杂的洞子使得交通条件得到极大的改善,使得它与外界连接在一起。如文章所说,乌东德不仅让水利水电建设者找到了用武之地,也给贫困艰难的山区人民带来了希望。

这篇文章,不但让我们走进2004年长江水文人创业之初艰苦的画面,也让我们深刻理解到献身、负责、求实的水利精神。里面有很多感人的故事。比如说彝族20岁女教师,她一个人上三个年级的全部课程,但学生只有7个,回家来回4个小时的悬崖陡坡。一个花季少女,本应穿着华丽的裙子出现在商场,出现在电影院,但是她却没有,她把最美的年华献给了贫困山区教育事业。就如同我们基层水文站的年轻职工,将自己的青春年华默默的献给了水文事业,无怨无悔,每天干着简单重复的工作,为国家收集重要的基础水文资料。比如说攀枝花分局岗拖水文站张斌老师,他们都是我们心中真正的英雄,是值得我们每个人去学习、去尊重的人。

文章写到,皎平渡烂泥潭搬船,他们手拉手,人扶人,喊口号,一步步,颤颤惊惊前进。我想那个场面应该是很感人的,在物质困乏环境恶劣的环境下,人性的弱点很容易爆发。但是参加乌东德水电站库区勘测的所有长江水文队员没有,他们具有的是集体智慧和团队力量,忘我的精神和同志间的友谊,没有临阵退却,更没有抱怨自弃,只有团结奋进。在物质条件得到极大改善的今天,这种精神显得格外珍贵。虽然条件好了,但是我们不能忘记长江水文勘测乌东德所迸发出来的优秀精神品质,这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具体生动体现,也是单位文化建设的重要元素,更是实现“四个水文”的精神力量。汛前巡检、缆道打油、水准测量、24小时水情值班等,都离不开坚定信心、团结协作、吃苦耐劳、勤奋勇敢的精神品质。

对于年轻的我们来说,正处于人生大好年华。我们更要发挥乌东德精神,惜时如金,孜孜不倦,下一番心无旁骛的功夫,特别是要克服浮躁之气,静下心来提升岗位本领,多读经典,多知其所以然,不断培养高洁的情操和纯朴的情感,努力使自己成为艰苦朴素、敢于奋斗的长江水文基层青年。

文章写到,花山村测量在极度疲劳和充满危险的情况下,上游局原河道勘测队队长马耀昌等睡在河边沙滩上,张强等5人睡在泥土抹面的牲口棚顶。这种以天为盖,以地为床,仰望夜空,看着星星聊天的画面,只有在电影里面看着是浪漫的,而作为一种不得已去切身感受时,艰辛滋味可想而知。记得2014年,我随甘肃省地质勘察队到祁连山地质取样时,当时天色已晚,携带干粮已经吃完,唯一舍不得吃的一个西红柿,后来发现已被压破。在海拔接近5000米的风化碎石上,走一步,滑一步,再加之通信中断,极度困乏,饿得眼花缭乱,在随时可能出现雪豹、野狼危及生命的环境下,在大山里面睡一晚上,天亮发现自己还活着,也许我更能深刻理解在大自然的考验中,老一辈长江水文人坚韧顽强,承受着工作、生活中的诸多困难和种种压力。今天河道勘测的同事们,他们依然发扬着这种精神,在山高谷深水险的溪洛渡、白鹤滩、乌东德库区,他们迎着烈日和风雨,疾驰冲锋舟,搏击长浪;在干热的乱石树林里,手握GPS,收集每一个宝贵的数据;在测船上,顶着大太阳,吃泡面;金沙截流,几天几夜奋战在一线,吃盒饭,睡地铺,实时监测每一个水文数据。我发现,处处都闪耀着乌东德精神。

文章写到,拉鱼乍彝族姑嫂姐妹们手拉手,在优美的旋律中欢唱漫舞。虽然当地经济落后,环境恶劣,但是这些都阻挡不了当地人民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他们以乐观豁达的态度面对生活,热爱生之养之的乡土。相比之下,测量队员所经历的艰辛和寂寞,也就不算什么。从这段我们还能受到启发,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之间,最重要的是人和。只要大家携起手来,共同面对困难,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品读《回首乌东德》,除了能汲取宝贵精神之外,还能感叹于长江水文快速发展的勘测事业。20世纪60年代,一个测量队几十个人花费8个月时间,完成乌东德库区一项勘测任务,而2004年完成整库勘测却不到50天。这离不开领导高度重视和后方支援,更离不开科技生产力。当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办沼气池,就解决了当地很多难以解决的困难。今天,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的报汛机房实现了信息化,虚拟化、双热备、UPS并集、动态化环控等新技术名词,进入了我们的日常工作,大大提高了报汛能力水平。可见技术创新支撑,也将是实现“四个水文”的重要举措。

回想年前梁家河之行,以及品读《回首乌东德》的深刻体会,我很庆幸工作在长江水文欣欣向荣的年代,特别感谢长江水文老一辈工作者为我们后生打下了稳固的事业基础。回想过去,展望未来,我们长江水文基层一线青年职工,要牢记乌东德精神,坚定发展信心,艰苦奋斗再创业,为实现“四个水文”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责任编辑:党群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