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70年•故事]一段难忘的岁月

稿件来源:长江水文网 发布时间:2020-06-10 作者:赵睦雍 打印

编者注:赵睦雍,1934年11月生,四川宜宾人,中共党员,高级工程师,1951年7月参加工作,先后在大昌、北碚、龚滩水文站工作,历任龚滩水文站站长、原重庆水文总站办公室副主任、技术科科长等职务,1995年6月退休。

 

 

1959年11月底,受组织委派,我带领8名水文精兵強将和建站器材,来到怒江设立两个(干流萨布和支流格堡)南水北调西部引水专用水文站(行政区划属西藏察隅县察瓦龙区),并开展水文测验工作。由于当时的交通条件太差,途经的云南泸水县、碧江州、福贡县、贡山县均无公路,且人口稀少,器材只能靠人背着走,进入贡山后才有马帮。途中转运器材就花了3个多月时间,直到1960年4月中旬才运到扎那。

我们所在地区正处于民主改革初期,地方政权尚未完全建立,交通闭塞,社会经济非常落后。面对现实,我们一行人团结一心,发扬自立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克服一个又一个的困准,圆满地完成建站任务,积极开展各项水文测验工作,收集了极为宝贵的怒江水文资料。经上级批准,1963年9月撤除两个水文站,我们返回重庆。

那段建站的岁月依然留在我的脑海里,一个个片段仍是记忆犹新。

分工协作  顺利起步

1959年12月底,在完成了器材的第一次大转运(由泸水至碧江),全体人员到达碧江州后,稍事休整我们就开始讨论下面的行程。根据当地的道路、运力(无专业运输机构,只能由区乡政府通知傈僳族老乡来背运,且因傈僳族人喜独居,住地分散,一天来不了几个人) 状況,决定由我和另外两名同志组成先遣队,尽快赶赴萨布开展查勘建站工作,剩下六人组成运输队,分设6个转运点,组成一条转运线。我们先遣组3人在当天就从碧江出发,沿怒江北上,历经两天,步行到福贡县。从福贡县到萨布还有十余天的路,其中一名同志身体出了状况,暂时难以上路,就留下来等待运输组。这样,就剩下我和另外一名同志两个人赶路。这一带居民极少,有时走一天路连人影都看不到一个,更无餐馆旅店,只有到了乡政府才能找到饭吃,而晚上都是用自带的被子搭板睡觉。又经过了7天的负重步行,我们到达贡山县。在与贡山县委书记见面说明情况后,他随即安排县里的国营马帮装上粮食和生活用品随我们一起进藏,并为我们请了一名会藏语的翻译隨行。我们两人就和马帮一起,经过7天的风餐露宿到达了萨布下游的扎那村,并和驻扎该村的云南部队取得联系,由部队派两名战士保护我们去萨布和格堡进行河段查勘。

经过查勘,发现萨布正位于支流玉曲河的汇入处,设站条件差,不宜建站。而支流格堡河床顺直,水流平稳,可在原地建站。反观距萨布下游约70里地的扎那村,设站条件较好,所以我们就决定在扎那建站。当时因仪器尚未运到,我们先行在江边选一临时点自开始观测水位,先记读数(负值),待高程测定后再计算水位。

因地制宜   因陋就简

在扎那建站时,进行基本设施布设和距离、高程施测都需要过江,但当地根本没有船只,藏族老乡过江时用的都是溜索。距离测验河段最近的过江溜索在下游约3公里处,即使将测量仪器和水准尺从下游溜索带过江,因对岸山崖陡峭,也无法下带到江边施测。经过商讨,我们决定自制木筏作过江工具。大家在离村一公里原驻扎过部队的营房内找到一些直径约20厘米、长约4米的原木,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将其搬运到江边,扎成木筏,并自制了划板。我们的建站人员都是从各站抽调的高手、熟手,使用起木筏来还算熟练,只是在流速大于2.5米/秒时就不能用了,因下游500米处就是弯道和险滩,一旦被冲下去就非常危险。

水尺、基线、断面等基本设施完成后,下一步就要考虑如何施测流量了,当年一些涨落水急聚的山溪性河流,已成功地架设、使用了浮标投掷器,用浮标法测流量。而我们却一无摇手,二无轮轴,幸好还在云南买了一些8号铅丝,可作承载、运行之用。没有现成的,就自己动手做。我们当中有位多面手,木工、铁工活都很在行,他用木板制成了鼓风机(俗称风箱)、砌建了红炉,我们在藏族老乡家中收集了一些废铁,由他当掌火师父,我们当打铁匠,将废铁熔化后打制成轴心和摇手。浮标投掷设施建起来了,浮标法测流就可开展了。

虽说可以用浮标法测流了,但其测的流量没有流速仪法施测的流量精度高。为此,我们因地制宜、因陋就简,无绞车就再次开炉打铁,制成滾筒轴心和摇手,无铁板行车就用当地藏民用来作溜板的硬杂木代替制成木质行车,无钢筋水泥就用木桩和大石作两岸锚桩,没有接收流速仪信号的无线测流器,就以万用电表代替。就这样,我们的岸上操作缆道架设起来了。在当时那么困难的条件下,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变不可能为可能。一种责任驱使着我们,让我们心甘情愿,乐于付出。

自己动手   丰衣足食

当地无集市贸易,藏民间是以物易物,生活上最大的困难就是没有蔬菜、肉食。藏民吃酥油藏粑,根本不种菜,还好有同志从内地带了一些蔬菜种籽,我们就将其种在地里。我们每人都有一小块地,人人动手,两个月后蔬菜就能自给了。可蔬菜解決了,吃肉又怎么办呢?还是那句话,自己动手,才能丰衣足食。我们从藏民家买小猪仔来饲养,半年可以养肥宰杀,一年杀两头猪,每头猪的猪肉管吃半年,同时还养了好几只鸡,不仅吃到鸡肉,还可以吃到鸡蛋。

我们所住的扎那村当时不通邮,距离较近的邮局步行就要4天。当时规定次月初要向上级单位寄送上月的各项水文测验资料报表、各种统计表及文字报告等等。因此,每月上旬我们都要请村上的藏族老乡帮忙将这些报表资料连同我们每月一次的家书送到邮局去。我们与家人联系的唯一方式就是这每个月的一封信,有什么家事要商讨,需两个多月才能得到回复。

在那几年里,虽然身处简陋、恶劣的环境,但我们团结在一起,互相帮助,互相鼓励,建起了站,守住了站,再多的艰辛、困苦对于我们来说都不算什么。我感谢那段岁月,它磨砺了我们,让我们变得坚强,它塑造了我们,让我们有信心去面对和挑战各种困难。我感谢那段岁月,他让我们变成了更好的自己。

责任编辑:党群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