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涪陵分局彭水水文站参加工作以来,就和乌江日夜相守。偶尔也有休假和它短暂相别,却从未像今年春节值班这样,两个月形影不离。
新冠肺炎疫情,打断了我和其他同事交班时间安排。每天早起做好例行工作后,看看全国疫情动态和湖北情况,心里特别焦急。湖北巴东是我的家乡,那里有我的许多亲人!
窗外的防疫劝导点,离水文站不过五十米。戴着红袖圈的值班人员,用小喇叭招呼三三两两的行人说:"彭水没得火神山,没得钟南山,只有呆在家里才平安!""今年不去看岳父,为的是岳父更幸福!"听到这里,心里一酸,我又想起同样宅在湖北的女友了。
终于收到涪陵分局寄来的口罩了。彭水是疫情低风险区,隔几天还是可以戴上口罩,出去买点生活用品。站上负责人在老家甘肃,暂不能返站,需要我一个人继续坚守。这个我懂,瘟疫横行,国难当头,没得救死救难的本领,坚守平凡岗位,做好本职工作,也是必须的。那些日子,我的心一直处于紧绷状态,念念都有我的家乡,什么时候才能花开大地,疫情消散呢?
今年又逢”0”,是大测年,我必须养蓄精力,提前做一些汛前准备工作:贯标,雨量器率定,水温比测……感到孤单寂寞了,就独自上到水文站楼顶,看看高过我头顶的山茶花。山茶花开了几朵,不艳不娇,不像往年那样夺目。我也纳闷,是我的心情不爽,还是天气不好,植物也有感知?人和自然,真是命运休戚与共呵!
电视和网络新闻里,每天有很多让人眼泪打圈的时候。苏州蓝天救援队的徐鹏,三十九岁,给武汉抢运医疗防护设备,走时叮嘱儿子:"儿子乖,爸爸到武汉打怪兽去了!"多么豪迈的气概。由于车祸,英雄出师未捷。大半天没关注新闻,那个下巴蓄着小胡子的徐鹏一直在我脑子里放片。让人感动的事太多了,不胜枚举。党中央号召,一个省负责支援湖北的一个地级市,前后有330支医疗队、4万多名医护人员驰援武汉,齐心抗疫保平安,这又是中华大地多么伟大而感人的壮举。
今年是长江委成立七十周年,如果不是疫情,就会简朴而热烈地庆祝一番。长江委从最初的两千人,发展到现在拥有3位院士、11位勘察设计大师、2.5万多名职工的庞大队伍;攻克了大江截流、穿黄工程一系列世界性技术难题;主持设计的葛洲坝、三峡工程先后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一系列治江伟业硕果,彰显着长江委人对党和国家的赤诚与奉献。几十年如一日,守护着万里长江,变水患为水利,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卓著。就彭水水文站而言,几代水文人前赴后继,从青丝年华到两鬓飞雪,日夜守护着乌江,为沿江人民安居乐业,为江河造福人类,无怨无悔地扎根在这里。细细想来,水文站工作平时枯燥乏味,却有着可贵的价值和意义。
乌江崖壁,历史印记
前辈水文人,用人工测量计算,积累下来的宝贵工作财富,发展到现在的机械化、自动化、信息智能化,真是付出了太多的艰辛。据县志记载,北宋文学和书法家黄庭坚(号涪翁)谪居彭水三年,其间也就是大德丁酉年,乌江上游暴雨成灾,洪水涨至县委大楼旁边的绿阴轩坎边,农田农舍被冲毁,涪翁杵杖查看水情。面对涛天巨浪,也是一筹莫展,禁不住嚎啕大哭。当时在一块石头上,刻有最高水位,就是现在的247.27米,比彭水站建站以来有记载的最高水位238.79米,还高8.48米,基本与乌江大桥的桥面齐平。可以想一想,当时的洪水灾情,是多么凶猛。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十分重视治江事业,水利和水文人数年如一日,顽强拼搏,埋头苦干,科学对策,取得了巨大的工作成果,保驾经济社会安澜。如今的乌江,也变成了新时代的画廊,山清水秀,富饶安康。我在这里工作,静静地守护着乌江,看她水涨水落,打心里感到知足和幸福。
魅力乌江 如画彭水(图片来自网络)
魅力乌江 如画彭水(李洪 摄)
思绪回来。到目前,我独自坚守彭水站已两个月了,但比起抗疫前线的勇士,所有艰辛不值一提。这是一次洗礼,冲刷着我的“矫情”,觉得自己成长了不少。当下,疫情正一天天好转,花开满枝头,人潮将如织,一切正在回归与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