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特稿|学习诗词的肤浅体会

稿件来源:长江委水文上游局 发布时间:2020-02-28 作者:陈德(退休职工) 打印

两年前就想动笔写此文,但怕招来“班门弄斧”之嫌,迟迟未能动笔。前段时间在长江上游水文网,看到有的同志所写的诗词,其诗未按律诗规则来写,词未按《词谱》来填,所填的词有句掉了一字,甚至还掉了一句。这是激起我提笔写此文的原因,期望以此拙文与广大诗词爱好者交流商榷,达到互相学习的目的。

什么叫诗?“诗,是一种语言艺术,它是用精炼的富含音乐性的语言来塑造形象,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感情,并给读者带来审美享受”。诗在文学作品中属高雅艺术。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的诗歌称古体诗,又叫古风,即民歌。它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诗。七言还可以夹三言或五言,它不要求平仄和粘对。到了唐朝,特别是中唐以后逐渐成熟了以五言和七言的格律诗,也叫近体诗,或者叫旧体诗。旧体诗不要误以为是古体诗,旧体是与新体诗相对而言的。新体诗即自由诗,字数、句数不限,任由作者自便。

这里,着重谈谈格律诗。它只有五言与七言两种,每首八句者,简称五律与七律,每首四句者简称五绝与七绝。这里说的句与散文要有句号才算一句不同,有逗号也算一句。以七律为例,它的平仄规则是这样的:

1. 平平仄仄平平仄  或记为 — — ︳︳— — ︳

2. 仄仄平平仄仄平         ︳︳— — ︳︳—

3. 仄仄平平平仄仄          ︳︳— — — ︳︳

4.平平仄仄仄平平         — — ︳︳︳— —

5. 平平仄仄平平仄          — — ︳︳— — ︳

6. 仄仄平平仄仄平          ︳︳— — ︳︳—

7. 仄仄平平平仄仄          ︳︳— — — ︳︳

8. 平平仄仄仄平平          — — ︳︳︳— —

七绝即只取前面1-4四句。

五言律诗则是把七律每句前面的两个平(或仄)去掉即成。

五言绝句则是取五律的前面1-4四句。

写诗时根据作者需要,可以按前面1-4四句中的任何一句开头。如以第1句开头,就叫“平起仄收首句不入韵”;以第2句开头就叫“仄起平收,首句入韵”;以第3句开头,就叫“仄起仄收,首句不入韵”;以第4句开头,就叫“平起平收,首句入韵”。只要记住前面1-4四句基本句式,就可以排列组合成押平声韵的16式和押仄声韵的16式。写诗押平声韵者居多,一韵到底,不能平仄混押。

什么叫押韵,即偶数句的最末一字的韵母必须相同或相似。如果首句入韵,首句最末一字的韵母也必须相同或相似。关于押韵问题,诗词界历来争论已久,有的学者坚持要以“平水韵”为准,理由是自唐至今,以及港、澳、台和海外华人写的格律诗都是押的“平水韵”。甚至认为不押“平水韵”就写不出好诗。也有的学者认为“平水韵”距今已800多年,语言已发生了很大变化,脱离语言实际,用“平水韵”按现在语音读起来反而觉得不押韵。要求与时俱进,极力主张用“新声韵”。中华诗词学会兼顾两种意见,推行双轨制。即作者愿意用“平水韵”的用平水韵,愿意用“新声韵”的用“新声韵”,不强求一致。而《诗韵新编》一书则主张用“新声韵”,但归入阴平阳平里的古入声字不能当平声用,而要当仄声用。实际上就成了三轨制。笔者赞同《诗韵新编》的主张。

《诗韵新编》共搜集入声字1300个,其中归入阴平阳平里的入声字599个,归入上声与去声的701个。实际上我们只要知道哪些入声字归入《新华字典》的平声里就行了。如常用的一(yī)、学(xú)、国(guó)、峡(xiá)等入声字要当仄声用。归入上声和去声里的反正当仄声用是不会错的。另外,“平水韵”是不允许前鼻音和后鼻音相押的,如“因”与“英”、“陈”与“成”是不能相押的。而《诗韵新编》则讲,前鼻音和后鼻音是否相押,由作者自便。

关于对仗问题:律诗的12句称首联,34句称颔联,56句称颈联,78句称尾联。颔联与颈联必须写成两幅对联,首尾两联不强求写成对联,当然,作者能写成对联更好。如果是排律诗,句数是100句,除首尾二联不要求对仗以外,其它96句要写成48副对联太难了,所以写排律诗的人极少。

关于相粘问题:就是第3句的第2字必须与第2句的第2字平仄相同;第5句的第2字必须与第4句的第2字的平仄相同;第7句的第2字必须与第6句的第2字的平仄相同。为什么说第2字不说第1字呢?因为有135不论的规则,第1字可平可仄不确定性之故。“不相粘”称“失粘”,如写五绝或七绝,首句又不入韵的话,只能用到两句基本句式。相粘的目的就是要求每首诗把四种基本句式都用到,使平仄变换更丰富。人们往往稍一疏忽就易犯失粘的毛病,包括精通格律的名人。

律诗还忌讳“三平脚”、“三仄脚”、“孤平”、“上尾”…….所谓“三平脚”、“三仄脚”是每句末尾三字不能三个平声或三个仄声。“孤平”是特指 ︳︳— — ︳︳—(仄仄平平仄仄平)而言,除末尾的平声押韵字不算外,中间不能只有一个平声字,如写成 ︳︳︳— ︳︳—或写成— ︳︳ — ︳︳—  就是犯了孤平。必须变换第5个字的仄声为平声,即写成 ︳︳︳— —  ︳—或— ︳︳— — ︳— 才行。这也属于拗救的一个例子。

关于“上尾”以及“拗救”,谈起来比较繁杂,在此不必赘述。但要指出的是有一种特殊“拗句”是允许的,即本该是 ︳︳— — — ︳︳,而写成 ︳︳— — ︳— ︳,是容许该二字的平仄互换的,也只有这一句可以这样变通,其它句式是不允许的。

格律诗要求字不能重复。至于修辞手法上的重复是允许的,如“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还是流传千古的名句。格律诗有以上一些规则,所以说比写古体诗要难得多,自然比古体诗要高一个档次。故说格律诗是诗歌达到成熟的顶峰的体现。无疑,没有学过格律诗的人写不出合乎平仄也合乎粘对的格律诗的,即或是中文系毕业的本科生,甚或学了几年格律诗,自己不去钻研,不愿向懂的人请教,仍然稀里糊涂搞不明白者,不在少数。

谈到填词,从已发表于报刊、杂志、诗刊的词来看,只考虑字数相等,押韵,完全不按《词谱》来填者太多了。有的学者认为“诗严、词宽、曲随”,这仅是一家之言。

而清朝黄周星在其《制曲技语》中说:“诗律宽而词律严,若曲则倍严矣。”

“按格填词,通身束缚,盖无一字不由凑泊,无一语不由扭捏而成者……”曲则“三仄更需分上去,两平还要辨阴阳”。要说词比诗宽,仅指除押韵的字不许重复以外,其他的字允许重复。再就是每句的字数可以不相等,所以词又叫长短句。要说词比诗严,就是必须按照《词谱》规定的每个字的平仄来填,没有诗的一三五不论之说,有时候恰相反,一三要论,反而二四不论,若某句标注的是︱—  — ︳,则就字字要论。什么地方换韵,什么地方要用对仗,什么地方重叠,《词谱》上规定得清清楚楚,是不能违背的。有人说写律诗难在对仗,词不用对仗要容易些,这是错误理解,当然不是每首词都要求对仗,却有不少词牌是要求对仗的。如毛主席填的《沁园春 雪》中:“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与“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就是对仗。晏殊填的《浣溪沙》后段前两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即对仗。另外,词多用仄声韵。

写了词牌不按该词牌的规则来填,作品必然离谱,填出的词属于冒牌的伪劣产品……(编辑此处略去部分内容)。顺便要谈及的是,填词的标题写法,先写词牌名后写作品内容名,两者之间空一格或加一黑圆点均可。上阕写完了,只需空两格,接着写下阕,下阕开头不必另提一行。

必须特别强调的是:写诗填词,格律是重要的,但不是唯一的,更不是首要的,首要的是写出诗的意境来。掌握格律并不难,难的是写出诗的味道,写出诗的神韵——语言含蓄,情景朦胧,词藻清隽,意境空灵。一首好诗,必需既写景又抒情,情景交融,充分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才能感染读者,引起无限的遐想,回味其中的美感。

讲了这么多,无非是想说:人非生而知之,人的智能有差异,术业有专攻。没有学过,发生差错,不足为奇。就如我来说,虽然写了近300首诗词,但多是直白平庸之作,而且越到后来越不敢写了,为了提升自己,现在仍继续在老年大学学习诗词。所以学习不要怕出洋相,只要勤学苦练,持之以恒,功到自然成。也许这需要一个漫长的历练过程,如贾岛诗所言:“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初学者可先从五言七言绝句开始,因它毋须对仗,比律诗容易掌握。等有了一定的功力后再学写五律七律,但必须买一本《诗韵新编》,以了解哪些是入声字要当仄声用。如果不想学格律诗,写古风也行,古风也有写得很美的。但是,不能在标题处写五律或七律。不懂格律诗,我建议不要急于学填词,因为词的每个字的平仄是有严格规定的,必须照规则去执行,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就如同我们的工作必须执行《规范》一样。实在喜好写长短句,只要不写上词牌或在标题处写成《自度曲》就未犯规。

以上只是我个人之见,因为水平有限,不知对否?恳请广大同仁予以批评指正。

 

 

编者:在抗击疫情的关键时期,近日,上游局年近九旬高龄退休职工陈德,提笔撰写了二首诗八首词,在长江上游水文网刊发,为抗击疫情加油鼓劲。长江上游水文网编辑该组诗词时,向他征求和请教有关意见,得到准确指导。他并说:“我十几年前写了《学习诗词的肤浅体会》,你如果需要的话,发给你看看,仅供参考。”

编辑读完《体会》,收获和感触良多。该文写于2003年,当时他已年届七旬。文章三千余字,言简意赅,专业准确,严谨丰富,信息量大,体现了上游局老一辈水文工作者实事求是、治学严谨、勤学苦研、精益求精的优良作风和精神情操。经再三征求作者同意,现刊发此稿,以飨读者。

责任编辑:长江上游水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