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游局积极参加水文局主题教育先进典型事迹报告会

稿件来源:党群办公室 发布时间:2019-11-18 作者:杨秀川 打印

 

 

1115日,水文局举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先进典型事迹报告会。水文局党组副书记、局长程海云参加报告会并讲话,党组成员、副局长徐剑秋主持会议。长江委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第三指导组到会指导。

报告会特邀长江委国科局杨琳宣讲长江委原总工郑守仁先进典型事迹;湖北省直机关优秀党员、水文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许全喜,湖北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水文情报预报中心副主任邹冰玉,长江委第二届最美一线职工、上游局岗拖水文站张斌,范家坪扶贫驻村工作队队长、中游局副局长张金辉,享受国院特殊津贴高技能人才、中游局江汉分局主任工程师汪卫东,以及上游局白格堰塞湖应急监测团队代表蒲娅,分别宣讲他们的先进典型事迹。

上游局机关、江北分局、攀枝花分局干部职工通过视频系统收看先进典型事迹报告会。大家认为,报告会内容丰富,真实朴素,生动感人,温暖而有力量,是长江委干部职工积极践行新时代水利精神和长江委精神的生动缩影。大家表示,要继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先进为榜样,向典型看齐,爱岗敬业,扎实做好本职工作,积极服务上游局持续稳定发展。

 



一江一站一生情

水文局主题教育先进典型事迹报告会

作者  张斌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事:

大家下午好!我是张斌,是水文上游局攀枝花分局岗拖水文站的一名勘测工。我汇报的题目是《一江一站一生情》。

作为长江水文大家庭最普通、最平凡的一员,能从雪域高原,从长江水文最上游、最偏远的岗拖水文站,跨越2000多公里的山水距离,来到美丽的江城武汉,参加这次事迹报告会,我感到十分荣幸,也感到十分激动。在此,我向大家长期以来对我的关心、帮助和信任,表示由衷的感谢和敬意!

我从2005年有幸来到长江水文大家庭,到现在已有14年多了。这期间,我一直工作在岗拖水文站,从事水位、流量、雨量等观测和发报工作,没有什么高大上的成绩,更没有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情。但是,长江像一条情感纽带,始终把我们心心相连,我自始至终感受着组织的关怀,领导的信任,同事们的肯定,也把我一次次从西部边远的水文站,推向荣誉的舞台,推向媒体的镜头前,推向一个个高光时刻。这让我感到有一些“诚惶诚恐”和“受宠若惊”,因为在座的领导、专家和同志们,都比我优秀,都比我厉害,都比我有成绩。而且我做的,并没有大家称赞的那样好。所以,荣誉和赞誉,都应该属于长江水文,应该属于上游局,应该属于长江水文无数个默默坚守的基层一线职工。

接下来,我打算从结缘水文,在岗拖水文站工作、学习、生活,以及今后的几点想法三个方面,向组织汇报我的一些工作经历和认识,不足和错误之处,还请大家多多批评指正和包涵谅解。

先来说说,我与长江水文的缘分。

我出生于1979年。在进入长江水文前,是个农村青年,家住四川省南充市顺庆区,1999年中专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毕业。结婚后,农闲时和妻子在镇上做点小生意,勉强维持生计,生活平静无奇。

2004年,长江委水文上游局岗拖水文站招聘临时观测员。经人介绍,我怀着试一试的心情,到上游局参加考试。在重庆忐忑等了两天,当得知通过录取时,激动不安。激动是有了一份较为“体面”的职业,可以养家糊口,而且是一个公益性质的事业单位,一定会很靠谱!不安的是,从未接触水文工作,担心能不能适应这份工作,心中也就升起一股茫然和压力。

那年底,上游局安排我到原涪陵水文水资源勘测队武隆水文站实习。武隆水文站是乌江进入三峡库区水沙总控制站,测验项目丰富。领导安排我到重要测站实习,可见用心良苦。我很珍惜那段难得的学习时光,从一个“门外汉”,逐渐了解、学习和感悟水文工作,跟着老师们从最基本的事情做起,看水位、测流、取沙、做月报、扶尺、司仪,整理资料、写仿宋字等。

学习过程中,我看到不仅有老师们过硬的专业技术,更有认真负责的精神。一些看似简单的工作,他们也做得很认真。以看水位来说,需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守时,不论风霜雨雪,时间一到便准时就位。其次是准确观读和记录,那横平竖直的仿宋字,一丝不苟,写得很漂亮。从那时起,我就从师傅们那里,感受到了水文测报工作的严谨求实,更懂得了哪些规定坚决不能违反,不管是做人做事,都要讲规矩、守纪律。

通过三个月学习,我对长江水文基层测站工作有了初步认识,也对接下来前往岗拖水文站,有了小小期待,心中渐渐踏实起来。

下面,我简单汇报下在岗拖水文站工作、学习和生活的一些情况。

岗拖水文站设立于1956年,是国家基本水文站、中央报汛站,是长江水文最上游、最偏远的水文站。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德格县龚垭乡康公村,主要测验任务有水位、流量,以及降水、蒸发等观测项目。

第一次走进高原,那种经历和感受,历历在目,仿若昨日。那是20053月,班车越走越艰难,当翻越公路海拔5050米的雀儿山时(该山山高路险、高寒缺氧,被称作“川藏第一险”),我的呼吸变得急促,出现胸闷、耳鸣等高反现象。公路内侧是1米多厚的冰雪,外侧是深不见底的悬崖,汽车在冰面缓行,一会儿打滑、一会儿甩尾,引来乘客一阵阵尖叫,在高度紧张中,经过整整5天辗转颠簸,我终于安全到了岗拖水文站。

当晚降下了很深的雪。清晨起来,冰清玉洁,云雾缭绕,宛如仙境。我高兴地在雪地里堆雪人。晚些时侯,雪融化了,风沙渐起,看到了这里的自然真貌,非常荒凉,心中生起一阵失落感。我给自己打气,哪有样样如意的事情?既来之,则安之吧!

当时的岗拖站,工作生活条件十分艰苦,通信时有时无,也时常停电,生活日常用品要到30公里外的德格县城去买,路上车子很少,路况也不好,来回一次得花上3个多小时。我每次去县城,就多买些易于保存的萝卜、白菜、土豆等蔬菜。

初到岗拖站,站长邹费祥和同事杨天福给了我很多关心、帮助和鼓励,教我如何克服高原反应、应对风沙气候、如何与当地藏族同胞搞好团结和拉近关系,工作上更是不厌其烦指教。开始一两年,我很不适应,一方面是“水土不服”,一方面感到特别孤独,常常想念家人。

20084月,也就是我到岗拖站大概3年左右,邹费祥和杨天福先后调离岗拖水文站,就剩下我一个人,在那里坚守至今。我喜欢背着那个在岗拖站用了30年的老水文包,他们把这个包传给我时说,做人做事,一定要踏实,不能投机取巧。

一个人、一个站,一切得靠自己,既要当爹,也要当妈,逼着自己多学一些技能。里里外外,前前后后,事无巨细,从观测水位、流量、雨量,到计算整理资料,从排查安全隐患、维护设备设施,到买菜做饭、打扫卫生,每天都有很多繁琐的事情,锻炼着我的手力、脚力和脑力,磨炼着我的心性意志。

记得是200812月的一个早晨,岸温已是零下10几度,报汛系统不能启动自动发报。站上对外联系的唯一一部座机也中断了,水情信息无法报出。当时另外一个通讯工具是大灵通,作为报汛备用,但是要到离站9公里外的西藏昌都地区江达县岗托镇才有信号。为了及时报送水情,我马上拿起开水壶,将摩托车发动机烫热,反复尝试,终于打响了发动机,穿上厚厚的棉衣棉裤,就往岗托镇一路赶,到镇上时浑身早已冻得麻木,好不容易拨通电话,冻僵的嘴唇却发不出声来,好在结结巴巴也将水情信息发出去了,而且还在规定时间内。

2009年,因为当时岗拖用的是地方小水电,电压很不稳定。有一次在正常测流时,缆道控制系统变频器,突然断电报警。出了故障,这可怎么办?那次水位级资料是一次空白,抓测时机非常重要。幸好我在校学的是电子专业,在上游局相关部门电话指导下,我逐一排查故障,及时解决了问题。这也让我体会到,一定要多学点技能,技多不压身,关键时刻可以“求己自救”。

金沙江狭窄,水流湍急,洪水来去很快。特别是高洪时,我一个人要操车、要记录,又要观测,不得不小心又小心。20179月的某一天,岗拖站发生较大洪水,一向检查正常的采样器,入水测量时,突然出现信号传输故障。我着急起来,反复检查,都没有找到问题,向兄弟测站请教后,也没能有效解决。我强迫自己冷静下来,一个部位一个部位排查,在把水下信号源连接流速仪和连接天线那段线路更换后,问题终于解决了。等测验完毕,报送完相关数据后,已是深夜。此刻,我才觉得饥肠辘辘,立即开始生火做饭。

每年汛前的缆道打油,是一块“硬骨头”。缆道跨度150米,悬着一个半封闭式吊篮,离江面21米高,为了保持吊篮平衡,我就在里面放了重达70公斤的石块。每次打油,我会叫上附近守桥班的藏族朋友俊美泽仁来帮忙。在空中吊篮里,看到江水左冲右突,浪拍崖璧,开始心中不免紧张害怕,后来就渐渐习以为常了。

由于经常跑上跑下,我一年至少要买六双鞋,也是我一年最大的开支。尤其是汛前准备工作的时候,有可能一个星期就磨坏一双鞋。

在这里,没有集市、没有文化娱乐,没有公园等基本设施。前些年,水文站和守桥班,两个单位总共只有四个人,如果是我们四个人要与第五个人聊天的话,必须走五百多米,才有可能遇见第五个人。

我几乎大部分时间呆在水文站,这也给我弥补水文专业知识的不足,带来了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工作之余,从《水文勘测工》到各种规范,从《作业文件》到《水文测验实用手册》,我认真学习,做笔记,勾重点,做题目,并结合实际不断总结和改进工作方法。有时学累了,我又把水文资料拿出来,反复校核。一个人在站,没有交流,没有指导,遇到问题,就查资料、找规范,或电话请教上级部门。

我在水文站前后共养了4条狗,实在无聊了,就逗着它在院子里跑圈圈。偶尔我外出时,它还可以看看门,守着水文站,不离不弃。

年长月久,我养成了以豁达乐观的心情,去“享受”这里的工作和生活。“享受”汛前汛后忙着检查仪器设备,看到经过维护后的良好运行状态,感到欣慰。“享受”一个人测量洪水的过程,当准确的数据信息传送到上级部门那一刻,感到自豪;“享受”年底看到厚厚一沓成果资料时,体会到丰收的喜悦;“享受”工作中遇到困难,当问题在自己手中迎刃而解时,体会到进步的快乐。

付出总有回报。在上级共同努力下,20132016年,岗拖水文站资料成果质量连续获上游局岸缆站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的好成绩。在长江委水文局2018年度资料复审中,获全审B类水文站第一名(99.78)。至今,岗拖水文站一直保持“零错报、零迟报、零缺报”记录。可以说,上级和领导对岗拖站的工作,是放心的!这也让我自己感到很欣慰。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聚散离合,此事古难全。这些年来,对于家庭,父母、妻子和女儿,实话实说,我充满愧疚,是一个不称职的儿子、一个不称职的丈夫,一个不称职的爸爸。尤其是来站后十年左右,我基本上没有回家过春节。一年在家的日子,屈指可数。

当年来到岗拖站时,女儿才四岁,如今已经上了大学。她成长的路上,缺少了太多的父爱,我没有参加家长会,没有陪伴他高考。女儿喜欢美术,我就把家人照片和她的一些画,挂在我的床头。父亲病重,我也没能到医院去探望和照顾,只能在远方默默祈祷。妻子独自承担抚养孩子和照顾父母重担,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女汉子”,换灯泡、修下水管、搬重物,经常超负荷忙碌。而她,也总是默默把这些事情办得妥妥帖帖,即使有什么小岔子,也不肯跟我说,就是为了让我在远方安心工作,少些牵挂。每每想到这些,我非常惭愧。

今年7月,妻子和女儿来岗拖水文站。我非常高兴,又是好久没有见到她俩了。我一大早就来到德格县汽车站,等了几个小时,班车才到站。下了车,女儿跑过来抱住我。我想说话,却又说不出来。妻子走过来,看见我和女儿,用手擦了擦自己的眼泪。而我,更加哽咽得说不出话来。因为,我们一家相聚一次,坐在一起吃顿饭,都需要很长时间的盼望和等待。

妻子经常说,吵架都要隔着电话,我希望吵架,能够面对面,那样更踏实一点。

多年来,各级领导心心念念牵挂着岗拖水文站,多次到站看望慰问,让我备受鼓舞。今年,湖南卫视专程来到岗拖水文站采访,制作了《一江一站一生情》纪录片,在《可爱的中国》第一季第五集播出,网络点击量500余万人次。我认为,电视台所宣传报道的故事,更应该属于无数个长江水文基层干部职工,我只是其中一个很平凡的代表而已。今天中午12点,第二届最美水利人网络投票结束了,我有幸作为长江水文偏远基层一线职工代表,进入候选投票环节,在此深深向大家表示感谢!这些都是组织给我争取的荣誉,也让我有了更多的信心和勇气,去克服困难,做好每天的工作。

还剩下一点时间,我再简要说几点粗浅想法。

去年,我参加了白格堰塞湖应急监测,经历了高原反应、夜宿荒谷、失联队友,以及可能面临的生死考验,这让我深刻体会到,水文站日常平静日子的幸福和珍贵,更加知足于平淡的坚守。

近些年来,长江水文改革发展成果十分显著,基层测站面貌焕然一新,一线职工得到了很多实实在在的收获和实惠,幸福感和获得感大幅提升。尤其是随着测验方式方法创新,“四个水文”深入推进,以及目前正在实施的水文巡测和“一站一策”政策,今后的基层测站,将会迎来一个新的春天。我作为一个边远测站职工,对长江水文的更加繁荣也充满期待!

如果时间可以倒流到14年前,我依然会作出当初的选择。未来的日子,我将继续心怀感恩,不攀比,不计较,努力学习,勤奋工作,静心坚守岗拖水文站,守站有责、负责、尽责。

有人问我,这么坚持,是为了什么?我说,人嘛,就得干一行、爱一行。我常想,不是每个人都要去干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既然选择长江水文,依靠长江水文,就要守住初心,尽职责、尽本分,挺直做人做事的腰杆。只要我们每个人在自己的岗位上,尽最大努力去干好本职工作,长江水文的明天,就一定会更加美好!

我的汇报完毕,谢谢大家!

 

白格悬湖浪飞渡  千钧一发仍从容

水文局主题教育先进典型事迹报告会

作者  蒲娅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事:

大家下午好!我是蒲娅,来自水文上游局攀枝花分局巴塘水文站。

时间如梭,岁月不居。2018对上游局来说,是极为不平凡的一年。去年这个时间的前后,西藏江达县波罗乡白格村接连发生两次严重山体滑坡,截断阻塞金沙江,形成巨大的堰塞湖!尤其是金沙江“11.3”白格堰塞湖,牵动着党中央、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更牵动着长江水文近4000名干部职工的心。一场堪称长江水文、堪称上游局“史诗级”的应急监测,在那个时候发生了!

在长江委和水文局紧急部署下,上游局连夜制定应急监测方案,派出7个监测组、21辆应急监测车、80余台(套)仪器设备,历经19个日日夜夜,在堰塞湖上下游的波罗、叶巴滩、巴塘、苏洼龙、奔子栏、塔城、石鼓、虎跳峡8个站点的600公里战线上,啃干粮、住帐篷,昼夜布阵,抢修“战壕”,构筑“工事”,转移重要设备资料,冒着生命危险,鏖战“万年一遇”洪水,为决胜抢险救灾,研究溃坝洪水传播规律,提供了弥足宝贵的第一手水文资料,受到了水利部、长江委和地方党委政府高度赞扬和感谢。

现在,让我们一起来重温那段激情燃烧、金沙江边送晚霞日子,共同分享那些感人至深、顽强无畏、奋勇担当故事!

先来说一个“绝地逢生”、半夜突围高寒雪山的故事吧。

俗话说,兵贵神速。应急监测也是如此。从上游局机关到堰塞湖,大约1000公里,大部分为高寒崎岖山路,充满艰难险阻。上游局兵分多路,昼夜冒着雨雪,赶往各监测站点。

那是117日傍晚,上游局一辆满载物资设备的车子,行驶到了距离叶巴滩水文站还有90公里处,前方山高路险,荒无人烟,大雪纷飞。经过一天急行颠簸,驾驶员高光成和杨安胜,饥肠辘辘,一身疲惫。

是继续上路?还是休整一晚?万一出现紧急情况,前不着村、后不着店,怎么办?两人讨论了一阵子,决定继续连夜赶路,为尽快赶到叶巴滩争取更多的时间。

两人简单吃了一点干粮,便继续出发。20点左右,途经欧帕拉山,大雪纷飞,路面冰封。

“着了,快注意!车子打滑,倒退嘿快!”一时间,只见车子失去了动力和方向控制,左摇右甩,与冰面摩擦,发出哧哧声响。高光成临危不乱,稳稳把住方向盘,间歇性轻踩刹车,不时看着倒车影像。车子向后滑行约20多米后,呈45度横在路坎边,驾驶一侧已无法下车,杨安胜赶紧下车,找了一块石头垫住后轮。

总算暂时躲过一险。周围没有一点灯光,寒风怒号,吹脸如割。手机无信号,气温零下10多度,在此地待久了,肯定会出事。过了一阵,有一车经过,请求对方及车上人员帮忙,众人齐心协力,把车子推到公路中间。

两人商量,决定由一人搭车下山去打电话求助。约22点左右,搭车下山的杨安胜发现手机有了信号,迫不及待给上游行政办公室主任打了电话,报告了情况。后方立即安排巴塘水文站傲次乃,连夜送防滑链到事发地点。

零点时分,傲次乃如天兵飞降,火速赶到了目的地。冰天雪地里,大家躺在车子底盘下,冻得浑身直打哆嗦,艰难安装防滑链。凌晨3点左右,一行终于安全抵达叶巴滩。

这个故事里的每个人,都是上游局的普通职工,面对危险和重重困难,他们坚定目标,勇往直前。他们是我学习的榜样!

应急监测,险象环生。刚才说的是全力突围险情的场景,也有主动追赶险情,而陷入失联的故事。

在堰塞湖上游波罗乡监测站点,张斌和胡江在那里昼夜坚守,设立临时水尺,安装自记设备,密切监视堰塞湖水位变化。那里海拔近3000米,高原反应严重,快走几步就会气喘吁吁。尤其到了晚上,荒野漆黑,雨雪飘飞。饿了,他们就啃一口干粮。冷了,就烧起一堆柴火。困了,裹着泥泞就地一靠。

水位上涨,一次次淹没住地帐篷,他们一次次往后山高处搭建。有一天,堰塞湖淹没了一些道路,多处形成孤岛,手机也没有信号,张斌与胡江失去联系。黑夜里,荒山野岭,伸手不见五指,充满恐惧。后来,有幸联系上也在现场的昌都市政府及水利局有关领导,在他们派出冲锋艇帮助下,晚9点左右,失联的两人安全汇合,总算有惊无险。

堰塞体溃决后,水位陡落,多处道路塌方,只能绕行追赶水面线观测水位。张斌与胡江,背着仪器,钻刺丛、进灌木,徒步翻山越岭,步行数公里,到达一处退水废墟,已是凌晨140分,这里对外通信完全中断。一眼望去,没有一丝丝光亮,他们的衣服被雨水打湿,却仍冒着零下15度严寒,瑟瑟发抖站立几个小时,抢测水位,旁边捡来的柴火,却怎么也点不燃。在波罗乡的废墟中,他们度过了难忘的一夜。第二天一早,他们又步行4小时,到达一处村委会。在与外界失联12小时后,终于给后方报了平安。

工作和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每当面对困难和挫折,是选择逃避推卸,还是迎难而上,这个故事给了我一个明确的答案。

说了突围和追赶的故事,来听听下一个面对生死考验,顽强坚守、如如不动的故事。

叶巴滩距堰塞体约60公里。这里山高谷深,悬崖峭壁,对外逃生只能经过一个几公里长的工程隧道,溃决洪水到来,一旦撤离不及时,后果将不堪设想。

叶巴滩水电站有关负责人召开现场安全会议,与水文应急监测人员“约法三章”。第一,禁止任何人进入警戒水位线以下。第二,随时做好撤离准备,车头向着隧道出口方向,不能熄火,驾驶员不能离开驾驶室。第三,号令响,无条件撤离。

“洪水要来了!赶快撤离!”这已经是叶巴滩电站第三次向应急监测人员发出撤离警告。

“应急监测本来就充满很多危险,武汉和重庆都在焦急地等着我们的数据,一定要坚持到最后!”组长冯东眼神坚定,语气凌然。监测小组与电站方面再三沟通,全力争取,承诺确保安全。最终,对方勉强同意再停留一段时间撤离。

傍晚,峡谷里渐渐暗下来。叶巴滩水位开始暴涨,1分钟上涨3.53米。临时水尺、自记设备转眼间被冲毁,手机信号时有时无,洪水声、垮塌声、说话声……各种声音交织在一起,恐惧气氛弥漫开来,很有几分悲壮。

19点左右,水位即将到达无条件撤离高度,现场响起撤离锣鼓声,形势危急万分!冯东果断决定,按照预案,撤离部分人员,留下他和另外一人继续坚守观测,驾驶员将车子启动,车头朝外,随时做好最后的逃生准备!洪水还要涨多少?还会出现什么情况?留下坚守的3名人员,用生命和心跳,感知着、猜测着、坚持着……天佑水文人!最终,洪峰水位定格在无条件撤离标准线以下2厘米处。

洪峰来去匆匆,历时2小时,水位上涨34.57米,远超万年一遇”标准。

叶巴滩监测小组面对生死考验,仍不忘职责和使命,创造条件,顽强坚守,他们的无私大勇,是上游局的一座精神丰碑。

再来讲讲,我与同事们在巴塘水文站,深夜并肩战斗的故事。

巴塘水文站距堰塞湖约190公里。洪水到来前的几天,附近竹巴笼乡的藏族老乡全部转移了,只剩下我们应急监测人员。

我们将帐篷安扎在后山一位藏族老乡家的牛棚顶,一面蓝色的“中国水文”旗帜迎风飘扬。夜里,不断响起一阵阵警报声。大家各就各位,紧张而又镇定地“埋伏着”,等待洪水到来。

突然,对讲机传来一阵紧张的声音:“洪水来了!水位起涨!”紧接着,对讲机里各种声音响起,引起小小骚动。过了一会儿,就听到从上游处,传来排山倒海一般的浪涛声,由远及近。

洪水来势太猛烈!突然有人喊道:“章敏和张尚权还在江边看水位,快喊他们回来!”所有人开始着急,对着江边大声呼喊,许久没有回应!洪水声越来越大,越来越近,大家心跳加速,深切感受到生命受到威胁的恐惧!正当万分揪心时,看到了两束电筒光,听到了奔跑的脚步声和说话声,确定是他们两人后,大家悬着的心才落下。

洪水咆哮着,疯狂吞噬两岸所及之处。洪水进水文站院坝了!洪水快淹完一楼了!洪水进二楼了!大家呼喊着!

眼看着小时候跟着父亲多次来过住过,留下美好记忆,现在又在这里工作的水文站,被洪水湮没,心里顿觉阵阵伤感,眼泪掉了下来。不觉间,脚下一阵剧烈颤抖,洪水已到牛棚堡坎脚下,我们又进行了二次紧急撤离。

那一夜,我们借助一盏太阳能路灯,一张小方桌,一台电脑,对讲机、望远镜、手电筒,看水位、测浮标、算结果,报数据,临危不乱,安全圆满收集到“万年一遇”洪水宝贵的水文资料。

洪水过后几个月,巴塘(四)站涅槃重生,巴塘(五)站崭新矗立在金沙江畔。经历这次考验,我也渐渐变得坚强、勇敢,更加珍惜每个平静而平凡的工作日子,懂得了更多的感恩和知足。

洪水继续奔腾如瀑,翻江倒海,一路向下游狂奔而去。一个个惊心动魄的应急监测故事,接二连三发生,牵动着每个长江水文人的心。

在奔子栏江段,水位暴涨。两岸警笛长鸣,公安警察、消防武警成队出现。刘远鹏是上游局江北分局职工,即将退休了。他观察情况后,主动请缨,到可能有垮塌风险的大桥上,承担投放浮标、电波流速仪测流任务。他说:“我嘛老同志了,能够仔细观察,随机应变,保证安全,打个硬仗,光荣退休!”警察实在没有办法,最终同意他上危桥去监测。

上游局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项祖为是奔子栏水文站应急监测小组负责人,他在观测浮标时,不慎摔倒碰到一块大石头,伤势较重,他却不顾疼痛,坚持不下火线,一边指挥,一边监测,直到洪水退去。回到单位后,他拄着拐杖3个多月,伤势才渐渐好转。

金沙江“11.3”白格堰塞湖水文应急监测,是一盘牵动着武汉和重庆,牵动前方和后方的一盘“大棋局”,事关长江水文和上游局前途命运的一次检阅和赶考,牵一发而动全身。从水文局领导、前方专家组到各部门,从上游局前方一线到后方决策指挥、计算分析、供给保障、值班值守,还有许许多多感人事迹。这里由于时间有限,我无法逐一讲述,更难以用文字和语言表达,唯有向全体前后方应急监测人员表达崇高敬意!唯有向长江水文表达崇高敬意!

并不是每个日子,都有波澜和激流。在静静的岁月里,我们默默守望,不怕风和浪。长江水文是一个有着优良传统的大家庭,也是由一个个具体的职工、一项项具体的工作组成。道阻且长,行则将至。只要我们每个人立足岗位,勇担责任,坚持辛勤付出,坚持不懈努力,不计个人得失,就一定能够众人拾柴火焰高,照亮长江水文更加幸福美好的未来!

借此机会,我想深情告白一句:我为我是一名长江水文人,而感到由衷的自豪和骄傲!

我的汇报完毕,谢谢大家!

 

责任编辑:党群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