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水文局工作报告

发布时间:2024-02-26 打印


抢抓新机遇,加快新发展

推动长江水文现代化建设取得新进展

——在2024年长江委水文局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24年1月29日)

程海云

同志们: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长江委工作会议部署,总结2023年及近年来长江水文工作成效,分析当前形势与任务,安排2024年重点工作。

一、2023年及近年来工作回顾

2023年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在长江委党组的坚强领导下,全局上下夯基础、提能力、抓创新、谋发展,积极进取,奋发有为,高质量发展取得新进展。

(一)忠诚履职,技术支撑更加有力

1.水旱灾害防御支撑更加有力。2023年流域来水偏少,局地发生强降雨和超警洪水,汉江发生明显秋汛。全局干部职工树牢风险意识和底线思维,未雨绸缪、主动作为,全力以赴支撑水旱灾害防御。4月底完成汛前准备。首次将盐度、蒸发报送纳入报汛任务,流域报汛站点增至5万个,新增、修编预报方案130余套。迭代升级历史洪水推演平台,圆满支撑“1999+”防洪调度演练。依据“汛期旱重于涝”长期趋势预测和中下游干流及两湖水位偏低的趋势研判,汛前科学支撑长江上游水库群联合消落调度,在三峡、金沙江梯级等水库汛限水位以上留存30多亿立方米。强化汛旱情趋势滚动预测和预报调度一体化科研成果运用,汛期成功应对汉江两次编号洪水,有力支撑汉江干支流控制性水库拦洪削峰错峰调度,避免仙桃至汉川河段超保证水位及杜家台蓄滞洪区启用。在全年来水整体偏枯近3成并叠加2022年流域性大旱延续影响的情况下,根据实时预报,统筹蓄水补水,精准支撑调度,实现丹江口水库大坝加高以来第二次蓄满,三峡水库第13年完成蓄满目标,长江控制性水库群汛末蓄水量首超1000亿立方米。一年来,内外业协同配合,精密监测、滚动分析、科学研判,全年参与防御会商150余次,共接收、转发水情信息约9.1亿条,30分钟内送达水利部的整体时效合格率为99.85%,编号洪水4次、预警14次,发布各类预报及分析材料1000余期,推送短信6.6万余条、APP消息2.4万余人次,为流域水旱灾害防御及水库群蓄水提供了有力支撑。

2.水资源管理与保护支撑更加有力。全面完成76个省界、生态流量、水量分配断面日常监测与动态预警,参与跨省江河水量分配、重点河湖生态流量以及重点监管取水口管控等最严格水资源管理考评工作,圆满完成年度流域用水统计管理核查,首次引入遥感解译技术分析农业用水,为严格用水总量和强度双控提供有力支撑。编制完成2022年度水资源公报、泥沙公报、长江经济带水资源公报,逐月编制全国和长江流域水资源监测通报;长江流域最后2条跨省河流水量分配方案编制完成并取得批复,第三次水资源调查评价完成最终成果复核,地下水超采区划定成果报告通过审查,为落实水资源承载能力刚性约束提供有力支撑。参与85条重点河湖生态流量“日预警、周处置、月通报、年考核”监管;连续13年开展三峡水库生态调度试验监测;金沙江等6个水系已建水利水电工程生态流量核定与保障先行先试工作圆满完成;针对汉江中下游及三峡库区支流水华发生新态势,开展水华发生机制、监测预警及原型调控抑制试验方案研究,合计400余人次开展20余次应急监测、编制简报20余期,牵头编制丹江口水库及其上游流域水文水质监测系统建设实施方案,为河湖生态保护治理提供有力支撑。

3.经济社会发展支撑更加有力。完成363个水文站、331个地表水国家重点水质站、432口地下水井水质的资料收集。完成2022年度847站年水文资料复审、水质资料整编和复审验收以及3卷23册水文年鉴汇编。完成长江中下游30段总长208公里的险工险段、1115个固定断面观测。参与完成长江流域防洪规划修编、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规划修编、全国水质水生态监测规划编制和全国水文基础设施建设“十四五”规划中期评估。开展西南水网建设规划、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前期、洞庭湖四口水系综合整治及多个区域水资源配置工程等水文分析工作。做好墨脱4水电站、金中龙头水库、引江补汉等重大水利工程水文技术服务,完成梯级水库群水情保障工作,广泛参与交通、电力、桥梁、油气管道、岸线开发等300余项工程水文勘测分析及咨询评价项目。自动测报系列产品、预报调度系统、在线整编系统等在流域内外多省区市推广应用,重要水域水生态监测、海洋环境综合调查、抽水蓄能电站水文设计等新领域不断拓展。做好伊江上游水文站网建设及资料收集,开展老挝国家水资源信息数据中心运维等澜湄项目和缅甸上景塘、巴基斯坦卡洛特等境外项目水文服务。

(二)攻坚克难,水文现代化取得新进展

1.感知能力进一步提升。深化新技术应用和新设备研发,一批新仪器新技术在第四届水文监测仪器设备推介会上集中亮相,“空天地”立体感知多点突破。联合研制GNSS面雨量监测仪,实现了区域面雨量实时监测及短临预报。自主研制恒压气泡水位计,突破国外技术垄断。自主研制的双轨循环式雷达测流系统、H-ADCP倾斜安装测控系统等,极大提升了流量测验适用范围和测流精度。全感通正式发布,实现水文监测多源、多维信息集成应用。自主研制的水文缆道远程智能控制系统在仙桃等站投入使用。“走航和定点耦合算法”成果纳入声学多普勒测验规范。推出首款水文感知孪生无人飞控平台,实现全自动非接触测流和数字孪生底板在线构建。基于机器学习的智能推流算法成功应用于数字孪生水文站。引进“量子点”技术联合开发的量子点光谱测沙仪,已在10余省份推广应用,自主研发的光学在线测沙系统在中下游各测区投入使用。水质水生态监测指标从136项扩充至345项;联合研发的多层级生物预警监测系统,入选湖南省水利先进实用技术目录。GNSS三维水道技术在汉江中下游投产应用;建立河道数据处理集群和数据解算中心,实现海量地理空间数据高效处理。

2.智慧化水平进一步提升。一是专业平台持续迭代升级。水文多要素自动监测管理平台、河道泥沙信息管理系统完成部署,新版水质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LIMS)全面上线,报汛管理系统在7个分中心测试运行,有效推动业务高效运行和科学管理。二是业务一体化持续深化。长江智慧水文监测系统(WISH)全面投产,实现水文监测全流程在线一体化;牵头完成的长江流域控制性水利工程综合调度支持系统,实现了全流域模拟预报、多要素监视预警、综合调度预演、全链条预案生成的“四预”功能一体化;水文水资源监测预报预警平台和水文产品集市内部上线,业务一体化服务支撑体系初具雏形。三是数字孪生建设能力不断提升。实现高分辨率水陆无缝衔接河道模型构建,成功打造多个河段数字孪生底板和丹江口库区三维场景“一张图”。汉口、沙市数字孪生水文站基本搭建完成。数字孪生三峡库区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数字孪生淠河、凌塘水库以及宣城水文站等建设完成,数字孪生汉江、数字孪生澧水建设支撑有力。

3.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一是深化基础研究,获批长江水科学联合基金等4项省部级以上基金项目,首次牵头承担国家重点研发项目、青年科学家项目;“梯级水库群如何实现汛限水位联合优化调控”入选全国十大产业技术问题。深入开展30余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基金项目研究。二是搭建创新平台,首次获批湖北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武汉市第一批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平台;牵头组建2个长江委科技人才创新团队,获准成立长江技术经济学会智慧水文专委会;成功举办水文局第三届科技论坛、首届水文勘测船舶应用技能竞赛;创办局级创新基金,首批立项19项;首批发布局级创新成果推广名录和技术标准10项。三是凝练科技成果,获省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中国大坝工程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全国优秀测绘工程奖金奖各1项,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科技奖特等奖、一等奖各1项,长江委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湖北省高价值专利大赛银奖1项,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25项,首获美国发明专利授权1项;12项成果入选水利部成熟适用水利科技成果推广清单、水利先进实用技术重点推广指导目录等。

4.行业影响力进一步提升。深化产学研用结合,联合16家单位牵头成立“长江水文感知创新联盟”,组建“华为盘古-长江水文”大模型工作平台,与高校、科研院所等联合开展科技合作,构建创新生态。成功举办长江流域水文现代化、长江水文预报技术、流域水质监测技术研讨会和培训,共享创新成果。修订《水文监测设施设计规范》等国标、行标6部,翻译出版《河流流量测验规范》英文版,参编完成《河湖水生态监测技术指南(试行)》《水资源量预报预测技术指南》《丹江口水库及其上游流域水文监测评价技术要求》。“三有”水文站试点建设初见成效,打造了一批彰显现代化测验水平、展现水文形象风貌、兼具区域特色的示范性标杆水文站,亮出现代化水文测站新“名片”。

(三)协同推进,发展保障进一步增强

1.基础建设进一步增强。编制完成2024年度28个基建项目可研报告,投资概算2.5亿元。长江流域全覆盖水监控系统初设通过审查。杨家脑以下水文泥沙观测项目经费基本落实。长江口风暴潮监测预警中心建设项目可研通过审查,雅下8个国家基本水文站取得规划许可,站网基础不断夯实。水利测雨雷达建设先行先试实施方案编制完成。2023年完成已建项目竣工验收12个;争取新建项目29个,投资规模2亿元。新建和改建国家基本水文站、巡测基地等62个,配置水文水质监测仪器设备1000余台套。关累水文站投入试运行,地东站完成主体工程建设。水文站高洪测验设施设备现代化升级改造全面完成。流域水质监测中心等12处实验室监测能力提升基本完工,水利系统首家水质全自动智能实验室投入试运行。

2.经济保障进一步增强。出台促进经济发展措施,优化经济创收激励机制,多家勘测局启动科技成果转化;做实做强局属企业,落实局内帮扶措施,层层下达创收指标。业务与管理部门各尽其能,内业与外业携手共进,逐步形成全员参与经济发展的格局。抢抓市场机遇,打造拳头产品,努力提升服务水平,千方百计拓展服务市场。在全局的共同努力下,创收总额破6亿,完成年度发展目标。通过经济发展,弥补了事业经费缺口,支撑了乡村振兴、委内帮扶等工作,稳定了职工队伍,有力保障全局协调发展。

3.人才保障进一步增强。全局公开招聘人员104名,招聘总数及完成率均创历年新高。继续推动干部“能上能下”,全局80后处级占比已近1/3,年龄结构进一步优化。搭建水文局人才信息库,采用导师制培养、“一人一策”、技能竞赛等各种方式,精准赋能人才培养。3人获批享受国务院和湖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人次入选第九届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水利国际化人才合作培养项目、第八届水利青年科技英才,3人次获评湖北省女职工建功立业标兵、湖北省青年岗位能手、长江委十大杰出青年。勇夺第七届全国水文勘测技能大赛桂冠;斩获“湖北工匠杯”技能大赛水质监测个人和所有单项奖第1名、水生态监测个人一等奖、会计职业技能团体特等奖和个人一等奖。

4.管理保障进一步增强。一是完善制度体系。深化制度执行,优化制度体系,逐一发布负面清单,职能监督有效增强,管理效能进一步提升。二是健全内控体系。预算一体化系统全面推行,财会监督专项行动有力开展,国有资产盘活处置取得成效,经济责任审计“经济体检”作用更加凸显,风险防控能力进一步增强。三是构建三管理体系。通过质量、环境与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资格认证复核,首次开展技术报告成果质量监督检查,水文产品质效进一步提高。四是打造安全发展环境。扎实开展重大事故隐患专项整治行动、网络安全攻防演练、保密检查等,中游局、下游局通过水利部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创建,安全形势稳定向好。五是营造和谐工作氛围。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职工获得感进一步提升。工会群团、离退休服务、后勤保障有力有效,工作氛围更加温暖和谐。

(四)压紧压实,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

1.主题教育见行见效。坚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来抓,牢牢把握“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总要求,一体推进理论学习、调查研究、推动发展、检视整改,全局主题教育扎实推进,在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上取得了明显成效。加强组织领导。成立水文局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和3个巡回指导组,先后召开部署会、推进会、调研成果转化交流会、总结会。坚持全面覆盖。局党组开展6次集中学习研讨,班子成员到基层党建工作联系点、所在党支部等讲专题党课,分阶段举办读书班。各级党组织通过主题党日活动、知识竞赛、知识测试等方式,持续夯实思想根基。抓实调查研究。围绕数实融合、基层党建、财务管理、新技术应用、企业改革发展等课题开展调研50余次,形成调研成果50篇,持续深化调研成果转化运用。持续强化检视整改。抓好主题教育问题清单的整治整改,局党组和勘测局党委查摆的39个问题完成整改销号。高质量召开主题教育专题民主生活会,盘点梳理形成6个方面13个问题并推动整改落实。

2.政治引领走深走实。坚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统筹推进党的思想、组织、作风、纪律建设,推动党建业务双融合,为单位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障。落实基层联系点制度,局领导到联系点指导工作、讲授专题党课。持续推进巡视审计问题整改及对账销号工作。制定巡察工作规划,启动新一轮内部巡察。强化政治监督,落实“一把手”监督。扎实开展第24个党风廉政宣传教育月,认真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情况等专项检查。扎实推进提升基层治理管理能力三年专项行动。深化党建品牌创建,1个党支部获湖北省直机关“红旗党支部”表彰,5个党支部获长江委首届“治江先锋堡垒”表彰。开展水文局“两优一先”表彰,深化“一支部一特色”活动。

3.文化建设有声有色。汉口站、城陵矶站被水利部认定为第一批百年水文站。汉口分局、沙市分局分别入选国家和湖北省水情教育基地。《三峡水文志》正式出版。持续加强网站和新媒体管理,传播长江水文好声音。长新联盟成立、数字孪生水文站等多篇新闻被人民日报、新华网、湖北日报等媒体报道、转载。1人获长江委学习二十大精神演讲比赛一等奖,并代表长江委参加水利部交流展示。水文职工在水利部“中国水事杯”学党章知识竞赛、湖北省共青团安全生产及创新工作室风采大赛中取得佳绩。

2023年的工作成绩是全局共同努力的结果,也是近年来全体干部职工接续奋斗的成效体现。近年来,我们面对3年疫情反复冲击、财政预算大幅压减以及水旱灾害形势复杂多变的发展压力,全局上下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成功应对了2020年流域性大洪水,2021年历时最长的汉江秋汛,2022年流域性极端干旱和严重咸潮入侵,有力支撑了治江事业和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经济创收迈上新台阶。我们抓住现代化建设新机遇,积极争取基建项目,“十四五”投资规模过10亿,汉口、沙市、城陵矶等水文站成为现代化测站标杆;水位、降水、水温、蒸发全部自记,流量在线监测提升至60%,泥沙在线监测取得突破;在线整编系统、WISH系统等代表性数字产品陆续上线,“一中心、一平台、两门户”初步搭建,以自动化、智能化为显著特征的现代化体系逐步构建。我们坚持科技立局、人才强局,实现多项基础科研领域创新性突破,编制国标、行标30余部,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30余项、专利110余项,高层次人才不断涌现,干部队伍更加年轻化。我们努力强基固本,管理机制更加完善,文化建设成效明显,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一大批集体和个人喜获殊荣,水文局连续21年被评为长江委绩效考核先进单位。

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长江委的坚强领导,得益于兄弟单位的关心支持,得益于全局广大干部职工的奋力拼搏,得益于全局广大离退休老同志和职工家属的无私支持。在此,我谨代表水文局,向给予长江水文关心支持的各级领导、兄弟单位和离退休老同志,向奋战在全局各个岗位上的干部职工和默默奉献的职工家属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事非经过不知难,成如容易却艰辛。近年来,我们始终坚守初心、保持战略定力,始终与时俱进、坚持解放思想,始终守正创新、塑造发展新动能,在长江水文笃定前行的征程上,积累了一些宝贵经验。

一是统筹当下和长远。我们既立足当下、又谋求长远。始终坚定发展才是硬道理,逐步完善发展思路,不断深化“四个水文”内涵,持续稳固“五大体系”基础。始终务实笃行、真抓实干,因势利导推出新举措,精细化管理、测报能力提升、“一站一策”、数字孪生水文建设等重大攻坚战取得成效,水文站网提档升级、新仪器新设备研发推广、业务平台构建等现代化建设工作压茬推进。始终脚踏实地深耕发展基础,以谋致远擘画长远布局,做实西诸局、一方公司,组建水质监测中心、崩岸分析预警中心,推动成立长江口风暴潮监测预警中心,积极谋划水质水生态监测预警、风暴潮防御支撑、西南水资源开发等工作布局。善谋者行远,实干者乃成。我们要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推动长江水文稳健前行。

二是统筹有为和有位。我们以“坐不住”的责任感,“慢不得”的使命感,“等不起”的紧迫感,主动担当、积极作为。面对事业履职要求不断提高、支撑任务不断增多、财政预算不断压减的现实情况,主动强化基础支撑、深化科技创新,开展河道地形测量、水华监测预警分析、咸潮应急监测等工作,守牢阵地,掌握话语权;面对行业发展新形势、技术进步新方向,提前布局,着力提升感知自动化水平,强化“四预”能力,积极推进数字化转型,引领发展,提升行业影响力,打造了长江水文“金字招牌”。有为才有位,有位须有为。我们要坚持需求导向、问题导向,不计一时得失,放眼高远目标,破旧立新、趁势而上,保持前瞻视野,不断更新观念,有所为有所不为,紧扣主责主业,抢占发展高地。

三是统筹事业和经济。我们始终坚持事业发展和经济发展相互促进,一方面不断提升支撑服务水平,以优异的履职成效,为经济创收奠定良好基础;另一方面,加大创收力度,努力弥补事业经费不足,反哺事业发展。全局克难奋进,在大江上下挥洒汗水,在远塞边疆留下足迹,在异国他乡扎稳脚跟,实现了事业发展硕果累累、经济发展稳中有进。事业发展是根本,经济发展是基础。我们要始终把事业发展放在首位,不断提升能力、强化支撑,夯实“排头兵”地位;要始终狠抓经济发展不放松,在市场中磨练队伍、提升服务水平,把技术优势、资源优势转变为市场优势,为单位改革稳定发展提供保障。

四是统筹发展和安全。全局完善制度、狠抓执行,提高内部管理效能;健全机制、狠抓质量,保障发展动力;出台举措、强化激励,鼓足干事创业劲头;抓好党建廉建,塑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树立文化新风,打牢安全生产基础,维护稳定发展大局。职工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单位获得多项荣誉称号。守住安全底线,方能行稳致远。我们要坚持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把底线思维贯彻始终,巩固夯实政治保障、管理保障、文化保障,确保干部安全、质量安全、生产安全,共同营造稳定和谐的发展氛围。

二、形势与任务

水利部党组深入分析新阶段水利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提出了“六个必须坚持”,推动水利高质量发展,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的水安全保障。长江委党组立足长江流域实际,围绕治江新要求,指出要锚定“六条实施路径”,强化流域治理管理“四个统一”,着力推进安澜、绿色、美丽、和谐长江建设。我们必须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认真贯彻落实水利部和长江委的部署要求,深刻认识水文现代化的基本内涵,着力构建水文现代化的体系框架,全面推进长江水文现代化,为流域经济社会和水利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支撑。

(一)准确把握发展新形势

一是认识新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为新时代治水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在进一步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努力建设安澜长江,科学把握长江水情变化,坚持旱涝同防同治,统筹推进水系连通、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强化流域水工程统一联合调度,加强跨区域水资源丰枯调剂,提升流域防灾减灾能力。《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纲要》要求充分发挥相关流域管理机构作用,强化水资源统一调度。《长江保护法》要求加强长江流域生态用水保障;加强对水、沙、盐、潮滩、生物种群的综合监测。这些部署和要求,赋予了水文工作新的使命。我们要胸怀“国之大者”,锚定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六条实施路径”目标任务,紧紧围绕“四个统一”长江流域治理管理要求,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准确把握新阶段长江水文工作的职责定位,为提升水旱灾害防御能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能力、水资源优化配置能力、江河湖泊生态保护治理能力提供有力支撑。

二是抓住新机遇。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国家增发1万亿元国债,集中指向水利建设板块,重点用于灾后恢复重建和提升防灾减灾能力。全国水利工作会议对加快构建雨水情监测预报“三道防线”、全面提升水利监测感知能力等工作作出了具体部署。这些部署和安排,为加强水文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水文测站现代化测报能力带来了新机遇。长江经济带发展、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国家重大战略深入推进,重大战略性标志性水利工程建设、国家水网工程建设、现代能源体系建设不断加快。这些发展和建设,为发挥水文支撑作用、拓展水文服务领域提供了新机遇。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尤其是以数智技术、绿色技术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快速发展,为形成新质生产力提供了核心动力。从“互联网+”到“数字要素×”,从“智慧城市”“数字政府”到数字孪生水利体系,数字技术正描绘着全新的时代图景。这些变化和趋势,为推进水文数字化转型、发展新质生产力孕育了新机遇。我们要进一步增强危机感和紧迫感,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利用一切有利条件,坚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安澜长江建设要求、面向长江水文自身发展需要,把机遇转化为发展成效,持续巩固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行业影响力。

三是推动新发展。近年来,我们不断推进现代化建设,取得有目共睹、来之不易的成绩。但从总体来看,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升;与海洋、气象、测绘等行业相比,在先进技术应用上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我们必须强化创新思维,贯彻新理念、顺应新形势、谋划新发展,以敢破敢立、敢想敢干的锐气助推长江水文现代化建设跑出加速度。必须保持创新定力,在技术变革的浪潮中,保持战略定力和研究韧劲,以爬坡过坎、滚石上山的勇气和干劲,着力推进智能感知、数字孪生、支撑“四预”等能力建设,不断增强创新发展新优势。必须落实创新举措,健全完善创新激励机制,持续激发人才创新活力;推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加快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营造崇尚创新、保护创新的文化氛围,助力长江水文创新发展。

(二)深刻认识长江水文现代化基本内涵

《水文现代化建设规划》提出,要加快建设技术上与时代发展同步、服务能力上与时代需求相适应的现代水文体系,明确了水文现代化的本质要求。结合长江水文实际,我们不断推进社会水文、绿色水文、智慧水文、和谐水文,既体现了水文现代化本质要求,也丰富了水文现代化基本内涵。

社会水文是现代水文的发展目标和落脚点。要强化“社会水文”服务理念,通过优化站网布局、提高感知能力、拓展服务领域、提升服务价值,努力响应更为复杂多元的社会需求,为经济社会发展与水利中心工作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

绿色水文是现代水文的发展方式和方向。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坚定“绿色水文”发展方向,加强水环境水生态监测、预测预报预警和分析评价,提升生态保护支撑能力;提高技术应用水平,增强人员专业素养,提升科学管理效能,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影响小、安全性强的生产方式,推动长江水文“绿色化、低碳化”转型,进军绿色行业,支撑美丽中国建设。

智慧水文是现代水文的发展动力和路径。要夯实“智慧水文”发展根基,体现时代特征,紧跟数字技术发展潮流,全面把握业务新需求、技术新趋势,以数据为关键生产要素,以科技为核心生产工具,以平台生态为主要生产方式,培育新质生产力,实现水文监测自动化、水文预报预警预演实时化、水文信息分析评价智能化。

和谐水文是现代水文的价值取向和目标追求。要聚焦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构建“和谐水文”发展生态;促进“人水和谐”,支撑流域管理“四个统一”,服务经济社会和谐发展。要突出优势互补,强化共商共享,促进流域协作;统筹事业经济,深耕文化阵地,促进单位协调;强化专业合力,优化业务流程,促进专业协同。

(三)着力夯实长江水文现代化体系架构

我们要在深刻认识水文现代化基本内涵的基础上,加快推进建设功能完备的综合站网体系、透彻感知的立体监测体系、智慧协同的专业支撑体系、优质高效的信息服务体系、科学规范的管理保障体系;要以“五大体系”为总体架构,以数据为关键要素,加快水文数字化转型,全力推进长江水文现代化建设。

1.增强智能感知能力,夯实数据底板

发挥点多、线长、面广的站网优势,优化数据资源布局;发挥系列长、要素全、频次高的数据优势,夯实算据基础。一是加强站网建设。着眼“全覆盖、全要素、全响应、全协同”,按照构建雨水情监测“三道防线”的要求,优化流域水文站网布局,建设与流域水安全总体目标相适应的现代化流域水文站网。二是提升感知能力。加快推进水文国产仪器研发应用,探索建设统一、开放、共享的水文监测感知技术新生态。构建多维感知、多源融合、“空天地”一体的立体水文感知体系,不断提升水文全要素、全量程、全自动感知能力。三是强化数据治理。扩展数据汇集通道,建立长江水文大数据中心,强化数据采集、传输、存储、应用等全流程管理,强化数据资源整合,建立数据安全机制,增强算力支撑与服务能力。

2.提升智能认知水平,赋能业务应用

强化专业协同,深化数字赋能,推进水文数据价值化。一是加强机理算法研究。加强变化条件下水文机理研究,进一步强化流域产汇流、泥沙等水利专业模型研发,深化人工智能模型业务应用研究,建立优化算法库与方法集,形成丰富的水文专业模型。二是构建专业应用集群。基于水文数据解析,整合专业合力,打造集分析计算、预警预测、决策支持、协同管理、展示演示于一体的水文业务应用集群,形成协同高效的服务支撑能力。三是打造智能服务矩阵。聚焦水文数据资源化、水文业务产品化,推进水文数据价值化,提升长江水文数字化服务水平。构建基于水文知识图谱的搜索引擎、计算引擎,打造水文“百度”“知网”“淘宝”等智能水文产品服务平台,形成智慧、便捷、个性化的服务模式。

3.发挥数据乘数效应,推进转型发展

探索“数据要素×水文”,促进多元数据融合,培育新模式新业态。一是推进数字化转型。以“协同”实现全局优化,推进管理转型,打通人、财、物等管理数据链,优化管理流程,构建交互协同的管理新模式。以“融合”促进业务创新,推进业务转型,强化数字化技术与水文业务的深度融合,构建智慧高效的业务新模式。以“复用”扩展服务边界,推进服务转型,释放数据价值,拓展多样化应用场景,构建优质泛在的服务新模式。二是构建数字孪生水文。进一步深化数字技术应用,打造长江水文数字孪生平台,实现物理空间与数字空间的虚实映射、双向交互、迭代优化。以长江水文业务一体化平台为依托,全面对接数据平台、模型平台、知识平台,构建孪生应用数字化场景,打造数字孪生引擎,全面构建数字孪生长江水文。三是强化转型保障。全局性谋划水文数字化转型,加强顶层设计,树立数字化思维,形成转型共识,加强与高校、企业合作,推进产学研用一体化,强化优势互补,坚持合作发展,为数字化转型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三、2024年重点工作

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承上启下关键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攻坚之年。我们要按照长江委工作会议部署,立足我局工作实际,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全力支撑水旱灾害防御

据初步预测,长江流域2024年夏季降雨偏多,防汛年景整体偏差。我们要贯彻“两个坚持、三个转变”的防灾减灾救灾理念,坚持极限思维、底线思维,全力做好防汛抗旱水文支撑。汛前认真开展水毁修复、设施设备养护、测报方案完善、报汛站网调整、防汛应急演练、防洪推演等各项备汛工作,总结复盘2023年度流域水情,3月发布汛期长江流域旱涝趋势预测,5月完成汛前检查。汛期密切关注水雨情变化,精心收集水雨情资料,强化监测预报预警,滚动会商分析研判,加强汛旱情信息报送和防汛值班值守。积极支撑水工程联合调度及应急抢险。做好长江中下游河道崩岸、险工险段、分流分沙监测和荆江河段崩岸巡查、监测及预警等工作。强化报汛管理,5月完成相应流量报汛总结和考核;深化报汛方式改革,推进构建报汛管理一站式平台,继续扩大试点范围。完善盐度监测和报汛体系建设,探索开展风暴潮增水预报和咸潮预警预报。

(二)精心开展水文基础资料收集

开展2024年度水文基础资料收集与整编。完成2023年度水文、水质资料复审、验收、移交归档,以及水文年鉴6卷5册的审查汇编。组织开展长江流域及西南诸河共21册水文年鉴的审查验收。精心开展流域地表水、地下水和水源地的常规水质监测及国家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全指标监督性监测,积极推进丹江口库区等重要地区水质水生态监测,完成“三峡子系统”等各项监测任务。认真开展重点湖泊和水库库区、重点河段河道地形测量。扎实做好长江下游及汉江中下游固定断面观测、荆江河段等长江堤防险工护岸监测。积极做好金沙江下游、三峡工程、杨家脑以下水文泥沙观测以及三峡库区支流地形测量。完成长江流域(片)国家基本水文测站统一高程测量(一期)及后三峡河道观测项目。

(三)积极支撑水资源管理与水生态保护

完成省界断面、生态流量断面、水量分配断面和重要水利工程等常规及监督性监测工作,配合开展用水统计复核、水资源管理监督检查、最严格水资源管理考核以及水资源动态管控工作。精心编制2023年度长江流域及西南诸河水资源公报、长江泥沙公报、全国重要控制断面水文水资源和生态流量保障目标监测信息通报等。认真做好长江流域及西南诸河水资源长期预测分析。认真完成重点河湖生态流量监测预警与管理成效评估,积极推进长江流域已建水利水电工程生态流量核定与保障工作。加强对三峡工程、丹江口水利枢纽以及金下-三峡梯级水库等重要水利工程生态调度的技术支撑,推进雅砻江锦屏二级减水河段生态调度试验及生态流量确定方法研究工作。积极开展汉江中下游和长江口等敏感区域水质应急监测预警工作,推进水质监测评价预警业务体系建设。

(四)全面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持续做好南水北调、引江补汉、引通济柴等大型引调水工程水文支撑。扎实做好金中龙头水库、金下及三峡等流域重要梯级水文分析研究服务。认真完成雅砻江、金沙江-三峡等梯级枢纽水情预报服务。精心开展雅下河段及墨脱4水电站等西南水电水资源开发的水文测验与专题研究。深化三峡库区泥沙监测与预报、三峡库区河道地形观测,配合开展库容监督巡查,有力支撑库容保护。积极参与水库库容曲线复核工作。积极服务横沙浅滩整治、粤港澳大湾区防洪减灾、国家油气管网建设,推进雅下水文站网建设。继续做好河北、辽宁等水文基础能力提升,安徽、新疆等智慧水文顶层设计,广东、浙江等信息化系统建设工作。积极争取抽水蓄能电站工程的水文设计及水情自动测报系统建设项目。持续服务“一带一路”,深化澜湄水资源合作,继续做好巴基斯坦、柬埔寨、缅甸和安哥拉等境外项目技术服务。

(五)不断推进水文测报能力提升

认真做好2024年长江口风暴潮监测预警中心建设等25个新增基建项目,完成上游局水资源监测能力建设等15个项目竣工验收。完成长江流域全覆盖水监控系统2024年度水文项目。推进关累、地东等国家基本站的完工验收及建设运行。积极构建雨水情监测预报“三道防线”,推进唐白河、陆水试点测雨雷达先行先试立项,开展重点区域雷达预估雨量监测和短临预报预警能力建设;加大比测分析力度,力争流量在线监测率达到80%。全面推进“三有”水文站建设,并积极推广。加快数字孪生水文站建设,实现测验场景的可视化展示和测验过程的远程控制,推进巡测站智能管理。持续开展量子点光谱测沙等泥沙在线监测新技术研究,加快编制泥沙在线监测规范。开展分层盐度观测研究,推进盐度监测常态化,探索构建长江口地区水沙盐潮滩监测体系。积极推进汉江流域水文水质监测体系建设,加快构建生态流量泄放监测体系;积极推进新污染物监测、污染物通量监测、生物预警智能监控及水生态自动监测等新技术应用。加快高精度大水深监测技术在三峡、丹江口水库等区域应用,加强GNSS三维水道观测等新技术推广运用。

(六)继续深化智慧水文建设

充分发挥水文数据优势、挖掘数据价值,积极开展水文业务的智慧化升级。做好智慧水文监测、在线整编、水资源管理等系统的优化升级,提高水文监测全流程在线一体化水平。打造站网管理数字化平台,持续迭代各业务一体化平台,扩展水文产品集市。开展水文业务大模型应用研发,打造“水文百度”和中长期水量预测大模型。着力推进水沙监测实时数据系统、河道地形分析系统、三维水沙动力模型与AI大模型的耦合研发,通过一到两年时间,构建并完善具有AI计算、数字孪生和预测预警功能的“长江河道大模型”。积极推进数字孪生三峡防洪风险评估体系建设。推出具有边缘AI功能的智能RTU,整合现有感知软件系统,建立从传感端到云端的全链条自动感知体系。加强数字化转型基础建设,扩展开发运维云平台应用,加快数据中心3D机房建设。

(七)推进全局经济稳步发展

全局要努力保持经济平稳发展态势,在履行好事业职能的同时,抢抓机遇,推动全局经济发展水平提质增效。一是优化完善并落实促进经济发展实施意见。二是把握水利发展机遇期,紧盯“三道防线”、新能源水文服务、智慧水文等热点领域,积极争取市场份额、抢占先机,拓宽服务领域,努力做大“蛋糕”。三是进一步加强对外交流合作,巩固“老客户”,稳住“大客户”,拓展“新客户”。四是提高水文服务产品技术含金量,紧跟发展潮流,丰富服务产品线,逐步形成全产业链产品,并做好宣传推广工作。五是完善局内帮扶机制,统筹重大市场项目,强化内部分工协作,引导和帮助勘测局提高产品附加值,促进全局协同发展。

(八)持续强化科技创新工作

积极申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亚合资金、三峡科调和各级基金项目,做好已承担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围绕梯级水库群新形势下水文变异规律及对水安全影响、水沙变化条件下长江中下游江湖关系演变规律、数字孪生建设关键技术和重大战略性问题等,积极开展基础科研。积极申报各级科学技术奖,认真做好水利部成熟适用科技成果推广名录、先进实用技术重点推广指导目录等推荐工作。组织开展水文局创新基金项目、创新技术推广名录、技术标准以及科技奖申报评选,组织参与水利技术推介,推进全局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推广。做实长江水文-华为盘古大模型创新平台和科技创新团队。组建“智慧水文”专委会以及水文局科技委、科协,谋划并开展学术活动。探索建立水文基础科研筹资渠道。深化与高校、企业等合作,一体推进产学研用走深走实。进一步加强局级资质使用管理以及重要技术成果、知识产权的登记备案等。推进知识产权保护与科研诚信制度建设。组织开展2024年度创新论文征选及科技论坛活动。加强期刊论文约稿和质量把关,提升《水资源研究》期刊影响力。

(九)着力强化内部管理

不断优化、完善综合办公系统,逐步实现综合管理业务全链条协同。凝练精细化管理成果,编制出版《水文局精细化管理手册》。组织召开流域协作会、基层分局长会议。优化健全财务内控制度体系,做好预算执行管理、预算绩效运行和资金支付动态监控。持续推进中央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应用。加大资产盘活力度,提高国有资产收益率,推动全局国有资产管理标准化。开展勘测局主要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大力培养选拔年轻干部和青年人才,逐步形成结构更加合理的干部和人才梯队。加大高层次人才培养力度,力争实现国家级人才零突破。加快推进长江水文新“三定”方案编制工作。深入推进收入分配改革。开展干部人事及劳资管理工作监督。办实办好局级各类培训班。持续做好质量、环境与职业健康管理体系的宣贯和运行管理。加强全局技术报告成果的监督检查。规范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强化项目执行情况督促检查,做好水文局基建项目管理系统上线运行。落实水利安全生产“六项机制”,持续强化安全生产专项考核机制,全面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并系统总结。研究一方公司改革方案。继续加强援藏援疆、水政执法、平安建设、信访维稳、网络安全、机要保密、档案管理、后勤服务等工作。

(十)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加强党的政治建设,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发挥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龙头作用和领导干部领学促学作用,抓紧抓实党支部学习。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和管理,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讲好长江水文故事。深入推进提升基层治理管理能力三年专项行动,持续创建“红旗党支部”“治江先锋堡垒”等党建特色品牌。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持续纠治“四风”,深入开展第25个党风廉政建设宣教月活动,推动廉洁文化建设深入开展。持续做好巡视巡察整改工作,对2-3个勘测局党委开展新一轮巡察。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做好全国、省部级文明单位复审和申报工作。扎实开展法治建设工作,积极创建法治文化阵地。做好国家水情教育基地和百年水文站申报工作。持续开展“站史站志”专题宣传。深入开展“中国梦·劳动美”主题教育、劳动与技能竞赛、创新工作室创建等活动,落实好职工困难帮扶及医疗互助,做好离退、统战和共青团工作。

同志们!初心如磐,数十载砥砺前行;使命赓续,新征程奋楫争先。让我们坚持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在长江委的坚强领导下,不断推进水文现代化建设,以新姿态拼搏新征程,以新成绩谱写新篇章!

责任编辑:行政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