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鲜花和掌声的背后,饱蘸着心血与汗水。上游局第十届水文勘测技能大赛圆满落幕,上游水文青年论剑比拼、朝气蓬勃、砥砺奋进的激情和风采,犹如长江之浪,竞相奔涌,生生不息,成为一道道亮丽的青春风景。
为加强先进典型宣传,发挥示范引领作用,长江上游水文网推出《鲜花背后的心声》专题报道,邀请大赛获奖选手,谈谈集训和比赛的心路历程,分享青春拼搏的故事,为推进上游水文现代化建设凝聚青年蓬勃力量。今天刊发大赛个人全能三等奖获得者宜宾分局米章毅的心得体会。

上游局第十届水文勘测技能大赛已圆满落幕,作为宜宾分局入职刚满一年的新人,去年此时,我在赛场上望着其他选手娴熟操作、从容应变的身影,心中满是敬佩与赞叹。而今,当我第二次站在同一片赛场,既有检验一年来努力与沉淀的重视,也有逐梦青春的忐忑与期待。
一、赛前备战:攻坚克难,靶向精进
本次大赛内容覆盖面广、专业性强,涵盖理论知识、内业操作(含编程实操)和外业操作三个板块。其中,内业操作包含流量计算、整编定线程序及新增的编程内容,对综合应用能力要求颇高;外业操作则丰富多元,涵盖基层一线测报职工必须掌握的“看家本领”。然而,赛前关键备战期,我因长时间出差,既定的备战计划被完全打乱,时间紧、任务重的压力扑面而来。
深知理论知识是根基,我格外珍惜夜晚的空余时间,全力攻坚理论考点。理论题型量大、知识点繁杂且分值占比不低,核心考点多源于测站日常工作,考验的是日积月累的专业沉淀。作为职场新人,我在水文专业知识储备上存在明显短板,只能挤用碎片休息时间反复刷题、虚心请教同事,逐一对核心考点拆解分析,对解题思路复盘巩固,力求将零散知识点串联成体系。
内业操作的备战过程充满挑战与突破。流量计算题的解题方法时隔一年已有些生疏,我特意从题库中筛选典型例题,重新梳理解题逻辑、吃透计算原理,针对易错步骤反复演练,确保每一类题型都能熟练掌握。新增的编程项目,对我而言更是全新领域,自毕业以来便未接触过编程知识,相当于从零起步。为此,我在网上搜集适配水文工作的编程语言基础教程,从软件安装、基础语法学起,逐步尝试简单代码编写,在试错与修改中积累经验。
整编定线软件的使用,是内业操作的重中之重,也是我去年比赛的薄弱项。今年备战时,我将其列为重点突破对象,找来各类例题反复实操练习:从精准确定时段起始水位、科学划分时段区间,到细致调整线形、优化计算结果,每一个环节都力求规范。遇到不懂的细节,便第一时间向分局领导、同事和其他备赛选手请教,在大家的耐心指导下逐一攻克难点。当终于能熟练、高效完成整编定线全流程操作时,我心中满是释然,许多困难并非不可逾越,往往是内心的畏惧放大了挑战,只要沉下心来钻研、脚踏实地练习,就一定能找到解决办法。
出差任务一结束,我便马不停蹄投入外业项目的强化训练。外业操作突出准确性、规范性、熟练性,不仅要在限定时间内完成全部操作步骤,更要严控细节失误才能斩获理想成绩。由于时隔一年未接触外业仪器,且部分项目在日常工作中应用频次较低,再次拿起仪器时,我明显感到生疏,甚至连基础操作流程都需反复回想。多亏同事全程陪伴指导,从仪器的组装调试、操作规范要点到安全注意事项,一步步为我演示讲解,还陪着我反复打磨每个操作环节。勤学加苦练,方能成为行家里手,前辈们的这句教诲,我时刻铭记于心。下班后的训练场成了我的“充电站”,我一遍遍练习仪器操作、梳理流程要点,力求每个动作都规范娴熟、形成肌肉记忆。
二、赛场实战:直面考验,暴露短板
第一天下午的编程考试中,基础编程题凭借前期练习尚能顺利完成,但面对涉及水文专业计算的题目时,我却陷入了困境,不知如何用编程命令转化专业计算逻辑,反复尝试后仍无进展,只能暂时放弃这部分题目,将精力集中在确保会做的题目不失分上来。
当晚的理论考试,再次暴露了我专业知识储备的短板。计算题部分凭借日常积累的解题经验顺利得分,但选择题和判断题中,不少知识点是我从未接触过的盲区,只能结合现有知识储备谨慎推演作答。考后回到住处,我来不及休整,立刻拿出比赛评分表重新熟悉扣分标准,翻看着内业操作的核心知识点,为后续比赛做好充分准备。
第二天一早,紧张激烈的外业比赛正式拉开帷幕,这场实操较量一直持续到第三天。由于部分项目训练时间有限、熟练度不足,我在比赛中暴露了诸多问题:雨量仪器安装调试时,因注水试验操作不熟练导致超时,后续步骤未能按计划完成,错失大量分值。GNSS测量中,因对设备数据导出流程不熟悉,未能及时导出测量数据,按照评分标准被扣除相应分数。流速仪拆装时,前期接线错误导致信号导通测试未通过,中途又因工具摆放杂乱找不到螺丝刀,耽误了大量时间,直接影响了整体比赛进度。此外,紧张的赛场氛围也让我心态出现波动,原本熟悉的操作流程变得生疏,一些细节上的疏忽,更是让本该拿到的分数白白流失。
内业操作考试中,我顺利完成了整编定线操作。本以为能稳拿这部分分数,却没想到在自己原本有把握的流量计算题上栽了跟头。部分题目因为基本功不扎实,计算结果始终无法得出。还有一些题目因为粗心大意,审题不清、计算失误,导致原本能拿到的分数付诸东流。
三、赛后反思:以赛为镜,笃行致远
比赛结果公布时,我意外斩获个人全能三等奖。这份荣誉让我既惊喜又惭愧:惊喜的是数月备战的努力终获认可,惭愧的是赛场中暴露的诸多问题,让我清醒意识到这份奖项更多是对新人的鼓励,而非自身能力的终极肯定。
复盘整场比赛,我对自身短板有了更清晰的认知。其一,理论知识储备存在盲区,对专业规范的掌握不够扎实系统。其二,内业操作基本功有待夯实,粗心大意的陋习尚未根除,审题与计算的精准度需进一步提升。其三,外业操作的熟练度不足,对部分冷门项目的流程掌握不透彻,应对突发情况的临场应变能力亟待加强。能跻身获奖行列,离不开日常工作中的积累、备战期间的刻苦练习,更离不开同事们的悉心指导,但偏低的总分也实实在在地印证了我在专业能力上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水文工作容不得半点马虎,每一组数据都关乎防汛抗旱安全、水资源调度和经济社会发展,每一次防汛测报都承载着责任与担当。成功从非一蹴而就,而是源于日复一日的坚持与沉淀。这场大赛不是终点,而是我水文职业生涯中一次重要的“技能体检”,更是全新的起点。
今后,我将针对在大赛中暴露的短板,制定靶向提升计划:一方面系统梳理专业知识体系,查漏补缺、夯实基础;另一方面强化实操训练,尤其是薄弱项目的反复打磨,培养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同时,始终保持谦逊好学的态度,多向前辈请教宝贵经验,在实践中锤炼本领、增长才干,稳步走好水文职业生涯每一步。
彭万兵局长在大赛表彰会上,殷切寄语选手和全局青年职工:“上游局的未来是你们的,上游局水文现代化建设的希望和重任,也寄托在你们身上!希望你们以本次大赛为新的起跑线,不负韶华、不负时代,在奔腾的江河上书写无悔的青春,在壮阔的长江水文事业中,成就非凡的人生!”
局领导的期望和嘱托,犹如长江之浪,不时回响在耳畔,激励着我们青年职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拼搏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