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鲜花和掌声的背后,饱蘸着心血与汗水。上游局第十届水文勘测技能大赛圆满落幕,上游水文青年论剑比拼、朝气蓬勃、砥砺奋进的激情和风采,犹如长江之浪,竞相奔涌,生生不息,成为一道道亮丽的青春风景。
为加强先进典型宣传,发挥示范引领作用,长江上游水文网推出《鲜花背后的心声》专题报道,邀请大赛获奖选手,谈谈集训和比赛的心路历程,分享青春拼搏的故事,为推进上游水文现代化建设凝聚青年蓬勃力量。今天刊发大赛个人全能三等奖获得者万州分局彭标的心得体会。
立冬时节,长江寸滩,水文勘测技能大赛热火朝天。
我有幸代表万州分局参加上游局举办的第十届水文勘测技能大赛,并荣获个人全能三等奖。这份荣誉不仅属于我个人,更属于我们团结拼搏的万州分局团队。
回望备赛与参赛的点点滴滴,内心充满感激与振奋。这不仅是一场技能的比拼,更是一次思想的淬炼、一次能力的提升、一次精神的洗礼。
收到大赛通知后,万州分局高度重视,统筹谋划,精心安排,将此次比赛作为检验人才队伍建设成效,夯实水文现代化建设人才基础的重要抓手。从组织选拔到集中培训,从资源保障到后勤支持,各项安排井然有序、细致入微。分局领导更是为我们开辟“绿色通道”,专门安排训练时间,确保我们能够全身心投入备赛。这种自上而下、层层推进的重视与支持,让我们深切感受到万州分局对青年人才培养的高度重视,也激发了我们“为荣誉而战、为使命而练、为技术而拼”的责任感。
在万州分局备赛过程中,我们选手之间形成了“比、学、赶、帮、超”的浓厚氛围。大家既是“赛友”,也是“对手”,还是相互的“老师”,更是彼此进步的镜子。白天,围绕全站仪架设、流速仪清洗、缆道维护与钢丝编织、ADCP无人船测流、雨量计安装、三等水准测量、GNSS测量等外业项目反复操练,力求每一个动作规范、每一次操作精准。夜晚,我们齐聚一堂,挑灯夜读,深入学习水文理论知识,攻克水文内业计算难题,钻研编程逻辑与整编定线技巧。我们边学边练,边练边悟,在相互监督、相互帮助、相互质疑、相互鼓励中共同进步,真正实现了“1+1>2”的协同效应。
比赛期间,来自不同分局的选手们齐聚一堂。令人动容的是,大家虽来自不同分局,却不像对手,更像久别重逢的兄弟姐妹。赛场上,我们专注投入、严谨操作;赛场外,我们交流心得、分享经验,彼此提醒注意事项,真诚指出不足之处。我们深知,此次大赛的目的不是争名次,而是以赛促学、以赛促练,完善自身不足,提升业务能力,服务长江水文事业高质量发展。这种团结协作、共同进步的氛围,正是上游水文人优良作风的真实写照。
这次赛事组织严密、流程清晰、推进有序。工作人员和裁判团队专业严谨、恪尽职守。他们白天执裁,确保每一项操作公平公正;晚上加班统计分数,保障赛程高效推进。选手们更是争分夺秒,中午顾不上休息,晚上继续参加理论考试和内业操作考核。三天的赛程紧张而充实,不仅是体能的考验,更是意志的磨砺。正是在这样高强度、高要求的实战环境中,我们锤炼了技能,也锤炼了作风。此次获奖,是对我过去努力的肯定,更是对未来征程的激励。
大赛表彰会上,彭万兵局长对选手和全局青年职工的殷切寄语,让我们备受振奋和鼓舞。他语重心长地讲道:“上游局正在全面推进水文信息化、数字化、智慧化转型,加快建设水文智控中心,构建智慧水文体系。在这一重大变革中,上游局每一个职工,尤其是青年一代,是机遇,也是挑战,提出了更高要求,也赋予了更大使命。新科技的迭代、新赛道的涌现,为逐梦的青春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舞台。”我们青年职工要深刻领悟局领导讲话的丰富内涵和精神要求,立足岗位,再接再厉,以本次大赛为新的起跑线,奋力再创佳绩。
当前,传统技能与现代技术深度融合,要求我们从单一型人才向复合型人才加速转变。今年大赛新增的编程考核内容,正是为推进上游水文信息化、数字化、智慧化转型所作出的重要赛事调整,体现了对人才“多能化”发展的战略导向。我深刻认识到,作为新时代的水文青年,我们不能满足于“会测”,更要追求“懂算”“善管”“能创”。
此次大赛,让我更加清晰地看到了自身在理论深度、操作细节、应变能力等方面的不足。获奖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回到工作岗位后,我将以此次比赛为动力,继续加强学习,补齐短板,积极发挥“传帮带”作用,将所学所悟分享给新职工和同事们,与更多青年职工一起成长成才,同时还要把比赛中形成的严谨作风、科学态度和团队精神带到日常工作中。正如彭万兵局长在表彰会上强调:“推动赛场标准上升为岗位规范,对大赛中形成的好经验、好做法,要及时固化为作业指导书和操作规程,推广到基层测站,应用到一线生产,让赛场风采转化为岗位常态。”
长江奔流,初心不改;技能报局,使命在肩。我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扎实的作风、更加过硬的本领,投身长江水文事业,为守护长江安澜,服务国家战略,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