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生态环境最基本的基础是水,水也是生态环境系统中很重要的循环要素,脱离了水谈生态环境,是无本之根,没有任何价值和实际意义。
水首先是以单纯的物质要素,参与地球物理和生命系统的构建、完善、优化、进化等等,从而有自然属性。其次因为生命、生活、生产等必然需要有了社会属性,进而具有不可或缺性、资源属性。因此水是自然和资源两种属性高度统一的自然要素。在地球物理循环、生命系统演化和社会组织中具有必需性、不可替代性。
水的物理性表现在地球循环中不仅仅是能量流、物质流、信息流的载体,而且还具有能量聚集性、释放性、转换性等特性。水的资源性表现在生态系统、社会系统中具有满足性、适量性、均衡性、量质性、重复性、价值性、外部适应性等特性。通常的“水利万物而不争”、“水多、水少、水脏”、“三水、四水、五水”等等,均是这些特性的作用描述、用途保证、功能可持续。
水文就是一门研究、发现水的特征属性、规律,并合理利用其规律的学科。水的这种属性注定水文学科的研究方法具有实验性、验证性、交叉性、综合性、整体性、系统性等复杂特点。
水文学研究成果的基础性、本构性、透彻性、系统性等,直接影响建立在以水为基础的水生态环境问题的发现、分析、解决、有效、总结、提高。
鉴于此,对长江上游水生态环境的发展有如下思考。
紧靠水文,做实资料收集。人类历史发展长河中,对水文的关注从未停止,成果丰硕。伴随人类物质和精神文明的提高,水文与人类的关系,密不可分。形成了完整的认知方法、成果理论、知识体系、保障系统。水生态环境的问题发现、信息获取、问题分析、解决办法、提炼提高、体系形成等,均可在水文的研究方法和体系上,得以实现。在水文的基础上,讨论水生态环境,是科学性的体现。
外联高校,做好理论积累。解决具体问题,正确的方法论尤为重要。方法的正确性,既要和客观实际相应,也要有理论知识引领指导。问题层出不穷,方法百变神通。理论高瞻远瞩,技术日新月异。对于我们从事监视、观测自然现象,直接从获取的自然信息中分析、总结、发现规律的职业者,理论的积累就是基石,理论的自信就是保障。外联高校,是获取理论知识最直接、有效的途径。
内强队伍,形成特色专业。自然纷繁,生命有限,术有专攻。任何一个人、一个团队,都不可能包罗万千,行行精通。优胜劣汰,强强合作,推波助澜。任何事物,自身不强,必然淘汰。特点平淡,自然就被忽视,也不会形成自身核心的技术发明,自然也不会有重大发现。
“惹是生非”,养成系统思维。通过实践、形成理论、发现规律,客观存在的现象,一定存在相互之间紧密联系的关系,一定存在客观真实的规律。没有被发现,既和我们的理论积累、知识实践不够有关,也和我们关注的角度、与众不同的视野相关。蛛丝马迹、洞察秋毫,就是要在总结前期现有的科学发现基础上,另辟蹊径、与众不同,形成一套合适、有效的系统思维,继而有新的发现。
优质服务,建好持久关系。所有的人类活动,最初和最终的动机与目的,都是为了促使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共享、代际均衡、持续有效、优质高量等最大利益化,技术发明与科学发现具有文明进步的特征。我们作为自然和社会活动的践行者,为活动对象做好本质工作,提交满意成果,做好优质服务,培育良好信誉,建好持久关系,也是提高我们技术能力,多出科学发现的充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