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声回荡】寸滩水文站测洪随记

稿件来源:党群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0-09-09 作者:邬向东 打印

819日一早,我来到江北分局寸滩水文站,拍摄和收集特大洪水测报有关图片视频资料。当夜住在水文015测船上,一直到第二天洪峰出现才离开,见证了特大洪水,更见证了一群迎峰而上、踏险前行、日夜坚守、不眠不休、齐心协力、精心施测的忠诚的水文战士的责任担当。他们是蒲淑洪、张亿志、赵善群、李庆渝、帅开全、张鹏、李柯岑、赵林东、谈语、富博。

1979年当知青、1980年在上游局参加工作的高级技师赵善群,在紧张工作间隙,他聊起工作往事“乐上眉梢”,自豪感油然而生。他说,明年就要退休了,四十年的水文工作,最难忘的是在两次急难险重工作关头,见过两任水利部部长。第一次是1981年在武胜水文站抗击“81.7”洪水时,时任重庆水文总站党委书记苏温洪,陪同时任水利部部长钱正英,到站上看望慰问一线职工。第二次是20108月,在甘肃舟曲泥石流灾害抢险应急监测前线,向时任水利部部长陈雷汇报过应急监测有关情况。听见在甘肃舟曲共同战斗过的战友说起那段往事,仿佛也把我拉回到十年前那场惊心动魄的战斗中,过去情景历历在目。赵善群在寸滩站主要承担水文测验和外业测量等工作,前些年也经常参加河道勘测,司仪经验丰富,带了不少徒弟。

这支战洪队伍中,有两人在寸滩水文站见证了“81.7”洪水。一个是1980年参加工作的李庆渝,一个是1981年参加工作的帅开全。他们谈到,“81.7”洪水测量,十分艰险,当时用的是没有动力的木船,测一次流十分的不容易,稍不注意就会有危险。他们两人都即将退休,刚参加工作时和临退休前,能经历两场特大洪水,对一生与基层水文工作打交道的他们来说,也算是一场完美收关。两位老职工谈起此事,十分欣慰地说:“将来我们退休后,也有故事可以摆谈了。”

在这次高洪测量中,我看到一个现象,帅开全十分注重细节,每次测量后都会认真维护设备,物归原位,精心擦洗,用行动给年轻职工做出了很好的示范。

 

专注驾驶的"老船长”

“老船长”李庆渝在高洪测量中,突遇四五米长的大树漂浮物撞击船只引擎。当时正在河中,十分危险。他凭着多年的驾船经验,用单引擎缓慢将船开至趸船边,有序组织大家排除漂浮物干扰,避免了长时间耽搁,影响测验成果质量。由于洪峰一轮接着一轮,大家加班加点,超负荷运转,身体也多显疲惫。他上船之前才到医院去拿了些药,带病坚持工作。

年轻职工顶得起

哪里有险情,哪里就有共产党员的身影。船上有三名共产党员,一名是江北分局副局长蒲菽洪,一名是寸滩水文站副站长张亿志,一名是年轻职工张鹏。他们冲锋在前,连续工作,不畏困难和艰险,用行动发挥了模范带头作用。

蒲菽洪是1981年参加工作的,曾在多个水文站工作,也是我刚参加工作时的老站友,一同在大宁河巫溪水文站工作三年多。分局负责人,既是防汛测报的指挥员,更是实打实的战斗员。迎战高洪中,测流、取沙、检查仪器、排除故障,都有他忙碌的影子。

 

测洪忙碌有序

张亿志,在寸滩站工作已经16年了,关键时刻表现出沉着冷静和担当负责的精神。当时水文018测船碰触到岸边树林的马蜂窝,张亿志、赵林东、谈语三人被围攻叮咬,情况严重,到医院包扎处理。当天晚上,是洪峰前夜,他身上红肿,被马蜂踅了十几处,坚持不下火线。我仔细看了看他,头部、颈部、腿部到处都是被叮咬的痕迹,看着都很恐怖、很疼痛。他说当时身上有很多马蜂,为了大家安全和测船安全,他忍着疼痛,把稳船舵。快要撑不下去的时候,大叫了一声,年轻船员赵林东,立马裹了一床棉被,冲过去顶替张亿志,稳住船舵。就这样,两人交替裹着被子驱峰互助,化解了险情和隐患。

为了迎测洪峰,张亿志的爱人和孩子从奉节回到主城,他没有时间去接她们,而是叫一个朋友去接。当他谈起这些时,参加工作不久的富博就在旁边,听到很受感动。这也算是一种精神的传承吧。

 

年轻的多面手

富博2018年参加工作,谈语2016年参加工作,他们两人虽然都是学船舶驾驶,但很好学,除了做好测船工作外,还积极主动学习和参加水文测验。他俩说:“技多不压身,多学一招,总有使得上劲的地方。”

洪水已过,迎战高洪的精神依然回荡。优良的传统可以代代相传,但实干成绩需要每一代去创造。长江上游水文人忠于职守,勤奋敬业,攻坚克难,勇于担当,团结协作的精神,愈加历久弥新。 

责任编辑:党群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