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叙上游局水文测验程序编制那些人和事

稿件来源:宜宾分局 发布时间:2017-06-09 作者:李智 打印

    前言:谨以此文抛砖引玉,希望上游局更多的年轻职工热爱和投入水文软件程序编制。

1981年初参加工作,当时在测验上使用的计算工具就是原始的算盘和计算尺。计算一份流量别提有多麻烦,参加工作的年轻人必须学会使用算盘,背加、减、乘口决。如果要计算校核一份大断面资料更是困难。过了两年,每个测站配了一个夏普计算器,当时的感觉是计算工具的一个飞跃,用起来别提有多爽了。

 

算盘计算尺和计算器

上游局测验程序的编程要上溯到八十年代未。当时上游局为四个勘测队各配备了一台PC1500袖珍计算机。印象中,范世杰老同志把PC1500用得很好,年轻同志邹正(时在原金勘队工作)用得也比较好。当时,邹正使用BASIC语言编制了测流程序和三等水准测量程序,在较长一段时期内,我采用该程序配合PC1500进行长途水准测量,极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减少了数字计算错误。可见,计算机的引入和普及是信息化时代的飞跃与进步。

 

八十年代的袖珍计算机

九十年代中期,上游局引入了计算机,印象中是“286”型。那时,计算机就是个“宝贝”,得专门为每台设备建立一个专室,安装空调,人员进入需换穿拖鞋。

邹正在PC1500编程基础上,同样采用BASIC语言编制了上游局第一代流量测量程序。有一件事情我印象很深,为了推广学习使用电脑,我们请邹正到高场水文站现场教学,原“拓荒牛”钟宏联同志兴趣非常大,因不识英文,许多操作命令只有写下来“死记硬背”,当看到流量成果表格自动从针式打印机里慢慢“吐”出来,那场面真让大家兴奋激动。

进入2000年后,当时在寸滩水文站挂职的张世明同志编制了HSYUR水位雨量月报处理程序,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在各站推广使用。

2003年,时任上游局副总工的张世明同志牵头水文测验程序开发。当时邹正负责流量单沙程序,我负责输沙程序,罗中负责推移质程序。说实话,用VB编程当时对我来说完全是一个零基础,没有概念,基本上是靠读懂邹正的源程序,然后在他程序的框架下进行输沙程序编制,属于照葫芦画瓜。当时编程环境的硬件是“386”或“486”计算机,16MB内存, WINDOWS95 / 97系统,软件VB5.0office97。输沙程序编制结束后,我又编制了流速仪比测程序、颗分测量程序,以及大断面测量电子表格和缆道垂度测量电子表格。

 

自己初学程序编制经常查阅的书本

VB编程语言主要特点是面向对象的可视化编程方法,采用事件驱动编程方式和结构化程序设计语言。经过二十多天摸索研究,上游局完成了第一个“粗浅”版本的输沙程序,后来上游局首版VB测量程序也“出生”了,这些程序现仍在生产一线使用。

近年来,青年职工合川分局刘家林、攀枝花分局万涛也先后编制了水位和雨量月报程序,目前已在实践中应用。随着计算机硬件和软件、以及水文规范更新加快,上游局以前编制的水文测验等程序需要进行经常性升级处理和更新换代。

结合多年工作体会,我认为采用VB编程解决水文测验不需要太高深的数学基础,有一定的英文基础能便于代码指令等记忆,但更重要的是爱岗敬业的态度。攀枝花分局伍松林是个生动的例子,他学历教育程度不是很高,通过爱岗敬业,勤学多问,网络交流探讨,使得他在南方片整编程序使用方面成为上游局的“行家里手”。

现在参加工作的年轻职工具有较高的学历水平和扎实的专业基础,以及比较全面的综合知识。在此希望上游局有更多的年轻职工热爱和投入水文软件编程,享受钻研乐趣,为长江水文和上游局实现新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责任编辑:杨秀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