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水环境监测工作中的精细化管理
4月12日-15日,我有幸随队参加了在长沙举行的第四届中国(国际)水生态安全战略论坛,并到中游局益阳分局进行了单位精细化管理方面的经验和心得交流,虽短短几天,但收获颇丰。回来后静心思考,针对目前长江上游水环境监测工作现状,有一些不成熟的想法。
首先大家来看看以下两组数据:
2010年,长江上游水环境监测中心(以下简称上游中心)承担了27个常规、7个省界、16个水功能区、11个子系统共计61个水质断面的检测任务;中心认证参数56项;全中心在职员工41人,其中中心检测室在职员工14人。
2017年,上游中心承担27个常规、40个省界、58个水功能区、11个子系统、2个水生态共计138个水质断面的检测任务;认证参数126项;全中心在职员工39人,其中中心检测室在职员工13人。
对比这两组数据可以看出,从2010年至2017年,上游中心在人员减少的情况下,反而新增了1倍以上的监测断面。同时由于新仪器、新方法的运用,检测参数扩项至1倍以上,而检测类别上则扩充了大量有机类和生物类的监测。再加上日益严格的质量体系管理工作和压力大增的对外服务项目,上游中心每位职工工作量至少增加3倍以上。减员增效,这使得中心管理工作逐步从粗放式管理走向了效率优先的精细化管理模式。
就拿检测流程来说,一次正常的检测流程应该是任务通知-采样-检测-计算资料-校核-审核-录入,加上前期准备和后期整理,整个流程大概需要7-10个工作日。然而当每月测次增加到3次的时候,流程就被简化成任务通知-采样-检测-采样-检测-采样-检测-计算资料-校核-审核-录入,其中每个流程间由于时间短、压力大,必然会出现诸多细节问题,校核审核工作也容易流于形式,出现签字先生,但这也是工作量超负荷后的无奈之举。
职工在超负荷工作情况下,即使工作中出现一些差错和小毛病,也需要以鼓励和激励为主。基层管理干部更需要设身处地、以身作则,只有严格要求自己,才能更好地管理团队。
现代管理学认为,科学化管理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规范化,第二个层次是精细化,第三个层次是个性化。就我们上游中心管理工作而言,我觉得这三个层次要颠倒一下,第一个层次是个性化,第二个层次是规范化,第三个层次是精细化。目前,我们正在由个性化向规范化、精细化艰难行进。
个性化是粗放式管理,从简从快从优,复杂的事情简单化;规范化是一切按规行事,按流程办事,简单的事情流程化;精细化是责任到人,把流程化事情细化、定量化。现在上游中心的管理目标是:重点工作规范化,局部工作精细化。
“规范化”是降低和规避工作风险的最有效途径。目前,上游中心承担了大量省界断面检测任务,而省界水体质量纳入了各省绩效考评体系,这就凸显出上游中心检测数据的重要性,更加要求我们在各个环节必须规范,经得起质疑。从采样到检测再到人机料法环,只有各个环节规范化,才能提供令社会信服的公正数据。
“精细化”具体体现在质量体系管理工作上,比如档案管理员的档案管理、库房管理员的库房管理、仪器设备管理员的仪器设备管理等等,都必须严格按照《质量手册》要求执行。一些管理行为如内部审核、管理评审、期间核查等,都要严格按照《程序文件》要求执行。管理工作做细做实了,才能为检测工作提供支撑。
规范化、精细化管理关键是人,每个人要各就各位、各干各事、各考各评。干部要统筹兼顾、以身作则;职工要抓技能、讲正气;老同志要克服倦怠思想,年轻人要不怕吃苦吃亏。只有大家同心协力,才能克艰克难。
面对日益加大的工作压力,个性化管理是权宜之举,规范化管理是必经之路,精细化管理是终极目标。相信在水文局和上游局的正确领导下,上游中心全体人员齐心聚力,终将迈向规范化、精细化管理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