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周”之我感
2007年的太湖,出了一件事儿。
那年的5月底,太湖爆发了严重的蓝藻水华,造成无锡全城自来水污染。自来水气味难闻,无法正常饮用,生活用水尤其是饮用水严重短缺,人们担心用变质水做饭危害健康。因为水的异味,洗澡也出现困难,超市、商店里的桶装水被抢购一空,价格从每桶8元上涨到50元,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公共危机。这一事件,引起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全国上下的高度关注。
自此,水体富营养化的问题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相关的研究也变得热门。而“河长制”也在无锡应运而生。
去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八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11月28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该意见。今年3月,水利部确定本年度纪念“世界水日”和“中国水周”活动的宣传主题是“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全面推行河长制”。“河长制”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美丽中国的重大战略,也是加强河湖管理保护、保障国家水安全的重要举措。
什么是河长制呢?在我的理解中,简单来讲河长制就是责任制。它让本来归属模糊、无人愿管、被随意污染的河流,变成有归属,有人担责的河流。有责任,还是让各级党政主要负责人担任责任人,还要考核,这就能使党政负责人采取切实有效的举措,让水的问题得到高度的重视,提供资源,克服困难,使水的问题能得到及时解决。河长制就是借一把“悬顶之剑”,催一江碧波清流。
全面推行河长制,在我看来要先解决五个层次的问题:一是水资源的问题。即有没有水、水多水少的问题;二是水安全的问题。能不能有效保障、有没有充足干净的水的问题;三是水环境的问题。有没有污染、污染的治理、污染防范的问题;四是水生态的问题。水质改善后,有没有鱼和良好的生态循环;五是水文化的问题。即爱护水、天人合一、人水和谐、持续发展的问题。
这五个层次的问题是相互穿插,相互影响的。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贯彻落实绿色发展新理念,构建责任明确、协调有序、监管严格、保护有力的河湖管理保护机制;加强取水许可、河道管理、排污管理等行政执法管理;加强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等,为维护河湖健康生命、实现河湖功能永续利用提供制度保障。同时还要加强对河长的绩效考核和责任追究,对造成生态环境损害的,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追究责任,并将这些责任和工作落到实处。
“河长制”要真正发挥作用,我认为有三个关键:执法与监管;监督与考核;监测与诊治。没有行政执法,或者执法能力弱,或者执法不严,工作就会弱化。没有监督和考核,没有了责任追究机制,那就没有了“悬顶之剑”,工作就会虚化。缺乏监测和诊断,就没有可靠的依据和科学的方案,就会走弯路,绕圈圈,浪费资源,延误时机,工作就会盲目化。
作为水文人,我们在水文测报、水环境水生态监测等方面为社会提供可靠的数据和科学的依据,所以我们也是全面推进“河长制”工作中重要的一环。我们应当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克服困难,立足当地,服务社会,共同推进河长制,共谋长江大保护。